乍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展态势分析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合作 [复制链接]

1#

前言

“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使臣就曾沿着古丝绸之路,从中西亚带回葡萄和苜蓿等作物,并将冶铁和掘井等生产技术带到中亚。农作物品种和相关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大部分“一带一路”的国家仍未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全球性不稳定因素逐年增加,具有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消除饥饿和贫困的强烈意愿。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合作,符合“一带一路”国家的利益诉求。

一、推进“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的必要性

(一)农业科技合作是建设创新之路的重要内容

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将“一带一路”打造成创新之路的发展目标。这为明确“一带一路”合作方向,提升各国综合竞争力,实现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思路。从世界创新版图来看,“一带一路”国家创新能力普遍偏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年全球创新能力水平前20名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来自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余19名均为高收入经济体。前20名中只有新加坡、韩国和中国是“一带一路”国家,其他“一带一路”国家创新能力大多处于中等或中低等水平。

可见,“一带一路”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推进“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有助于实现各国优势科技资源互补,提升各国创新能力,为创新之路建设提供动力支撑。现代农业技术是在集成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等前沿技术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和智能化的科技体系。发展现代农业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对增加国家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强“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农业领域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能够有效推进各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强化科技对“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发展的驱动作用。

(二)农业科技合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农业产出数据可知,年全球农业增加值前10名国家中,有5个是“一带一路”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但从谷类单位面积产量情况来看,全球排名前10名的国家主要由比利时、荷兰、爱尔兰、美国等发达国家组成,“一带一路”国家中,除中国单产水平接近排名第20位的日本外,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家谷类单位面积产量远低于排名前10位的其他国家。其中,最突出的是蒙古、索马里、尼日尔等国,其谷类单位面积产量还不到中国的10%。可见,虽然“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量大的国家,但受人口基数大、农业科技落后、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等因素制约,其农业生产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强化“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能够促使各国农业科技水平和农地生产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对推动各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农业科技合作是应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SARS冠状病*(—年)、H1N1流感疫情(—年)、埃博拉疫情(—年)、新型冠状病*(年年底至今)等全球大流行病相继暴发,全球生物性公共卫生事件进入高频暴发期。目前对于重大流行病的处置,主要采用隔离的方案,对畜禽实施大规模捕杀,对人则实施完全的隔离治疗。

这些措施对农业部门造成巨大影响:一方面,捕杀畜禽给养殖户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另一方面,限制人的社交距离,则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投入,影响农产品产出。“一带一路”沿线有许多农业大国,并有大量农业就业人员。世界银行年统计数据显示,有69个“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比重超过20%,特别是布隆迪、乍得、尼日尔、莫桑比克、尼泊尔、几内亚、老挝、埃塞俄比亚等26个国家,其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比重超过50%。因此,每次防控疫情所采用的隔离策略,都给“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减少疫情带来的冲击,应进一步强化“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推动免耕播种、工厂化育秧、农产品保鲜与加工、冷链物流、农产品溯源、兽用疫苗等领域技术在各国农业部门的推广和应用,确保疫情期间各国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和质量安全,增强“一带一路”国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二、“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发展态势

(一)合作机制和平台不断完善

年3月,我国多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加强“一带一路”科技和农林牧渔业合作的目标。年9月,科技部牵头拟定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将农业作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首要领域。年5月,原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共同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强调“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合作具体方向。在上述文件及相关措施推动下,“一带一路”国家逐步构建起了涵盖*府协商、知识分享、技术转移、金融支持、人员交流的合作机制体系,并同步打造相应平台。

从整体运行情况来看,现有机制和平台能够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多渠道、多层面农业科技合作提供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和载体支撑。受此推动,“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呈现出日益频繁的发展态势。但从内部协调情况来看,“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机制体系还存在合作主体协作不足、整体管控缺位等问题,亟需建立合理高效的内部联动机制,促使*府、农业企业、学术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合作主体的协同效应得到有效发挥。此外,已经建立的协商机制和交流机制主要依托线下平台,受时空限制和全球突发事件影响较大,如新冠病*疫情期间,“一带一路”线下沟通机制基本停摆。为持续有序有力推进各项“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需要加强线上合作机制建设,为各类组织和专业人员提供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平台。

(二)合作路径和模式逐渐清晰

借助不断完善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沿着*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两条路径持续推进,并逐渐形成技术转让、合作研发、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四种主流合作模式。其中,技术转让指“一带一路”国家农业技术供需双方,按照约定价格销售和购买相关农业技术的商业行为,包括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其他技术成果。合作研发是合作方共同投入人才、资金和设备,合作研究与试验相关农业技术的科研活动。技术示范是通过示范和推广方式,实现技术从领先一方向落后一方转移的技术交流活动。人员培训是通过短期交流,向农业从业人员传授农作物生产和农机使用技术的合作方式。

现有合作路径和合作模式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农业科技合作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法,产生了不少代表性成果。但从合作主导力量来看,还存在*府对各种合作模式介入程度过高、市场作用未得到充分激发的问题。未来应进一步规范*府行为,合理界定*府和市场在各种合作模式中的角色,推动“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稳步发展。根据四种合作模式适用条件和发展目标,技术转让模式应采取高市场和高*府介入的发展思路,因为技术跨境流动不仅要有交易双方的合作意愿,还需得到*府监管部门的许可。合作研发应主要由市场主导,*府不应过多介入,因为企业比*府更了解市场需求,基于企业层面的合作,能够研发出更具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的农业技术。

技术示范更多地表现为单向、垂直式的技术输出,是具有援助性质但不具盈利可能的技术合作,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一般不会考虑这种模式。人员培训主要目的是推广较为简单的农业技术,一般不涉及利益分配和技术保护,由第三方中介机构或农科院校主导即可取得预期成效。根据上述分析,得到“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路径与模式矩阵。通过该矩阵,各类主体可以基于合作诉求,选择适宜自身特征的合适路径和合作模式。

(三)合作成效日益凸显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5年来,“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合作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以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为主的网络体系。分布于亚、欧、非大陆的合作子网络,通过日渐完善的合作机制、平台、路径和模式,在农业科技层面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取得显著成效,表现为农业增产、生产技术提升、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增加等。比如,亚洲区域,各国依托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等合作平台,采取技术转让和合作研发等方式,开展密集互动。

年至年,东盟10国和南亚6国年均农业增加值取得较大增长。哈萨克斯坦借助中国技术和资金,培育出具了有较高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的马铃薯新品种。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合作,还成功培育出了亩产达到公斤的冬小麦,比当地小麦品种平均亩产高出公斤。在阿拉伯国家地区,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与迪拜合作,年试种出了平均产量达6.66吨/公顷的海水稻,高于全球水稻4.54吨/公顷的平均亩产水平。方正计划将海水稻培育和种植技术推广到整个阿拉伯地区。在非洲,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中国和阿署合作,派出余名农业领域专家,为“一带一路”贫困国家农场主和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将其培养成当地科技特派员,通过他们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促使受援国家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各国共同努力下,农业科技合作稳步推进,表现为合作机制和平台不断完善,合作路径和模式逐渐清晰。其中,机制是发展和深化农业科技合作的保障,平台是开展合作项目的载体,路径是实施合作的思路和方向,模式是实现合作目标的手段。在日渐完备的合作体系推动下,“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成效逐渐凸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