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莫鑫
5月20日,新华社“新锐青年说”活动在清华大学未来媒体实验室举行。两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新华社青年记者以学长学姐的身份回到母校,共话如何在波谲云诡的国际舆论场上讲好中国故事。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编辑李京。图片均由徐洪枝摄
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编辑李京,是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项目首届毕业生,也是新华社派驻西非的首位女摄影记者。她从近期发生的“乍得总统在前线殉职身亡”谈起,用一张张照片展示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动荡地区进行新闻报道的艰辛。
“为什么西方国家都在裁撤驻非新闻机构布点,而新华社坚持向非洲大量派驻记者?”在场同学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为非洲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中非人民的友好往来,中国人在非洲的勤奋苦干……这些主题如果中国媒体不去报道,就会被国际上一些不友好的声音淹没。”李京的回答引发在场同学们的思考。
“四年驻外经历,让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和记录这个国家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国家所在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新华社总编室编辑袁梦晨是李京的师弟,今年刚刚结束在菲律宾马尼拉的驻外工作。
新华社总编室编辑袁梦晨。
袁梦晨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在场同学见识了中外记者在国际热点事件上的“交锋”。他说,不少西方媒体基于政治立场等原因会过分炒作中菲南海争端,甚至故意曲解中国对菲援助。面对西方媒体把持的国际舆论,中国驻外记者唯有通过扎实严谨、持续不断的报道,才能找到西方媒体报道的漏洞所在,进而扭转国际舆论。
这场“新锐青年说”活动,对在场同学也是一堂生动的职业指导课,不少学生对职业选择有了新的感悟。
“两位记者的亲身经历,让我明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驻外记者,不光要采编能力过硬、语言能力突出,更要有国际关系、宗教文化、区域政治等多方面知识的加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戴润韬说。
“驻外记者一直是我非常向往的职业,听完两位记者分享,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也要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硕士生李颖满怀期待地说道。
“驻外记者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们国家提高国际声量、提升国家形象的一条途径。未来我希望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硕士生殷滋淳这样勉励自己。
据悉,此次活动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清华大学团委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友会联合主办。新华社进校园系列活动致力于用“新锐青年说”、“报到”校园快闪、“悦读新华我当主播”等贴近年轻人的形式,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大学生对新闻媒体、新闻工作的理解,并增进大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