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在非洲购买大量农田运农民去种粮食美 [复制链接]

1#

“在一些地区,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成功地帮助他们快速发展,我确信这种发展将在看起来更西方而非中国的模式下实现。”6月18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底特律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解释美国的经济外交*策,表示将在非洲发力,驱除中国影响。这番讲话并无新意。今年3月,蓬佩奥的前任蒂勒森启程访非前,同样大谈所谓美国在非“激励良*”,而中国让一些国家“陷入困境,造成依赖”。持类似观点的美国官员不在少数,但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治经济学教授、中非研究所主任黛博拉·布罗蒂加姆看来,美国*客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很多看法是错误的,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辩论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布罗蒂加姆教授研究中非关系近40年,出版公布大量研究成果,如《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非洲喂养中国?》等,《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对她进行了专访。

中国公司正在创造就业机会

环球时报:您最近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认为美国*客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认知都是错误的。您的依据是什么?

布罗蒂加姆:我在文中写道,在华盛顿,共和*和民主*普遍将中国视为非洲新的帝国势力,认为这对非洲人来说是个坏消息。有人指责中国使用“掠夺性贷款的方式”,破坏非洲的经济发展,增加了非洲的债务,且几乎没有创造出工作机会,警告非洲人民提防这种“新殖民主义”。但实际上,美国*客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很多看法是不正确的,西方舆论关于中非关系的辩论很少基于确凿的事实。

我最初研究中非议题是出于好奇,但我渐渐发现有很多失实的观点和报道,我想把正确的东西说出来。此外,我认为美中关系非常重要,但这应该建立在事实和证据之上,而不是被扭曲的实际情况。

环球时报:中国企业为非洲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如何?

布罗蒂加姆:中国公司正在创造就业机会,在非洲的中国企业有至少3/4的工人来自当地。从商业角度上看这样做有道理。与过去几十年来将工厂迁至中国的美欧企业一样,中国企业现在将自己的制造业外包给低成本国家。我一直对中非关系的未来抱乐观态度,并认为其依然是非常有益的、互惠的。

当然,中国公司雇了很多非洲人,但主要是半熟练工人,在技术、管理层面仍是中国人。中国*府为非洲学生提供很多赴华学习奖学金,但没有人对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做调查。

我建议,中国*府可以提供专门资金,让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向这类非洲“海归”提供诸如三个月的实习岗位,这对他们的经历、对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都有好处。

部分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想实现工业化,比如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但即使埃塞俄比亚这样的大国,要真正建立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出口也是需要时间的。以中国的深圳为例,经济特区不是在一夜之间实现的,是需要时间的。当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和欧洲的制造业成本越来越高时,制造业就转移到了中国大陆。但埃塞俄比亚没有这样的“周边环境”,周边的苏丹、索马里、也门、乍得,情况都不太好。所以对中国公司来说,搬到埃塞俄比亚的前景并没有那么诱人,虽然有一些中国公司在埃塞俄比亚进行生产,但他们的产品主要是在埃塞俄比亚市场上销售,并没有实现出口。

中国的生产成本在增加,不过目前还没出现太多生产转移到非洲的情况。对非洲而言,产业转移是有可能实现的,但现在还为时尚早。不过,对开放的非洲国家而言,窗口机遇期是存在的。

“巨大”是中国在非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环球时报:有人认为中国给非洲的是“掠夺式贷款”,加重了非洲的债务负担,您对此如何看?

布罗蒂加姆:我和研究团队一直在努力构建中国贷款数据库,初步统计,至年,中国向非洲国家*府提供的贷款总额累计为亿美元。如果是“掠夺性贷款”,那意味着有邪恶意图的贷款方会故意引起问题,但目前一些非洲国家虽然出现了债务问题,但我不认为这是贷款方故意为之造成的。

借钱就会带来债务负担,这是经济常识。中国向非洲发放贷款不是问题,重点在于债务如何可持续。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和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目前部分非洲国家出现的债务问题,一部分原因是借钱太多,另外加上铜、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稳,导致这些国家偿债比较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向非洲提供贷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当发现部分非洲国家出现债务危机无法还钱时,美国中止发放贷款。

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中国在非洲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巨大”。中国企业对建筑领域很感兴趣,贷款规模很大,用于建设机场、公路、铁路、发电厂和住房等。事实上,中国的贷款正在助力非洲发展。中国的贷款通常利率较低,还款期较长,为非洲严重的基础设施缺口提供资金。在一个逾6亿人无法获得电力的大陆上,40%的中国贷款用于发电和输电项目,另有30%被用于更新非洲摇摇欲坠的运输基础设施,而电力和运输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不少人说中国向非洲提供很多援助,但在我看来,中国提供的更多是商业贷款。外界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是,美国实际上是在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大家会以为中国在非洲也是这种行事方式。其实,中国在非洲主要是从事商业活动,提供出口信贷。我真心希望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可以完善这个运作体系。机构的名称非常重要,因为经济合作和援助是不同的。

中国大量买地、运去农民的故事是编造的

环球时报:有一种说法称,中国*府赞助中国企业去非洲购买大量土地,送了很多中国农民去非洲种植粮食,然后再把这些粮食运回中国。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布罗蒂加姆:我做了学者该做的事,没有散播这些假新闻,而是建立了一个研究项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国际食物*策研究所(一个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编者注)的团队整理了一个数据库,包括57个案例,内容为传闻中国企业或*府已经收购或在商谈购买大量(超过公顷)非洲农田,如果这些媒体报道全都属实,那将占据非常惊人的万公顷,占非洲总耕地面积的1%。

我和研究团队花了三年时间追踪每一个案例,从马达加斯加到莫桑比克,从津巴布韦到赞比亚,事实证明,这些故事近1/3都是假的,中国企业实际购买的土地总量仅为24万公顷,占报道数量的4%。事实上,非洲目前仍然是食物短缺地区,需要从亚洲进口粮食。大规模购买土地和中国农民被运往非洲为中国种植粮食的故事,大多是胡编乱造。

环球时报:中国在非洲能源领域的投资迅速增加,西方不少舆论认为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首要目标是资源,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您觉得呢?

布罗蒂加姆:真正的殖民主义非常可怕,因为它意味着在*事和*治上都被外部势力所控制。新殖民主义是一种新的形式,意味着间接控制。例如,有些人会把法国和非洲前殖民地的关系称为新殖民主义,因为他们出口很多原材料到法国,在法国进行加工后再回到非洲。在我看来,并不能把非洲出口原材料再进口成品这样的贸易关系看作“新殖民主义”,因为这没有超越贸易的本质。许多非洲国家没有多样化,没有经历过经济结构转型,基本上仍然是农业和初级产品生产国,所以它们和外界的贸易关系是这样的。

石油和矿产品在中国的非洲活动中的确占重要地位,但能源投资并非中国在非洲投资的最重要领域,我看到了一个全球化而不是殖民化的故事,是一个非洲的故事。就像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改革一样,中国以前也出口石油和煤炭原材料,但很快成为“世界工厂”,经济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很多非洲国家还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也没有多样化,仍然在生产原材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