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印巴战争全一期
TUhjnbcbe - 2023/9/22 20:39:00

第一次印巴战争

(一)18世纪中叶印度次大陆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结束后印度次大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该方案导致印巴长期纷争。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简称,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属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积约为2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万(其中穆斯林占总人数的77.11%、印度教徒占20.12%,余为锡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尔地处亚洲心脏,周围分别与中国、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年饱尝英国殖民者统治年的印度大陆获得独立,随着南亚次大陆上空“米字”旗的飘落,殖民统治印度整整两个世纪的制度也随之寿终正寝。

(二)在此之前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虽勾心斗角,但碍于殖民统治者的威力,更多的是进行暗斗。然而随着殖民统治者的离去,不同教派却阋墙翻脸、大打出手。原因出在原殖民统治者留下的“蒙巴顿方案”埋下祸根,该方案按照宗教特点把英属印度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而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和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并没有明确,于是战端随起。克什米尔对于印度教徒(后建国印度)和“穆斯林”(后建国巴基斯坦)太重要了,因为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印度对此有着十分明确的认识,尼赫鲁曾经说:“没有克什米尔的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克什米尔俯瞰巴基斯坦,离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近在咫尺。巴基斯坦首任总理阿里·汗在评价克什米尔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时说:“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项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于是“蒙巴顿方案”在年8月一出台在克什米尔的查谟地区便有20万穆斯林居民被印度教徒杀害,在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闻知此事后义愤填膺。

(三)10月下旬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部落武装分子徒步或骑摩托车,从北、西、西南分三路进入克什米尔进行复仇。由于克什米尔土邦*府中的印度教徒武装缺少武器,所以穆斯林武装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先后攻占木泽弗拉巴德、乌里、巴拉穆拉、吉尔吉特等众多克什米尔城市,将斯利那加、杰城、拉乔里和诺歇拉待少数战略要地围得水泄不通。面对来势汹汹的穆斯林武装时身为印度教徒的克什米尔大君哈利·辛格惊恐万状,他立即致信于印度*府,向其救援。印度*府求之不得,把先头部队的2个步兵营由新德里紧急空运到斯那加附近一机场。装备精良的印*一踏上克什米尔的地面便迅速向斯利那城中进发,并很快从大君哈利·辛格的地方武装手中接管斯利那加的防御。此时穆斯林武装已兵临斯利那加城下,双方在城郊发生激烈交火,于是正式拉开第一次印巴战争的帷幕。印度为了夺回在克什米尔的主动权之后又派出第旅、第50伞兵旅、第19步兵旅和第7坦克,从查谟地区进入克什米尔参战。印*把兵力部署在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即在斯利那加和查谟各部署一个师的兵力。印*以两地为前进基地,向周围巴基斯坦武装发动全面进攻。

(四)11月初印*将兵临斯利那加城下的巴基斯坦武装击退到距斯利那加城20多千米的沙拉登地区,印*首次使用第7坦克旅的部分兵力支援第步兵旅,与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展开争夺战。在坦克的掩护下印*士兵边前进边开火,给巴基斯坦武装造成重大伤亡。印*和巴基斯坦武装在沙拉登地区的战斗仅仅持续20分钟后巴基斯坦武装死伤惨重,约有人被打死。在查谟西部地区中印*大批兵力赶到,并且接防诺歇拉和唐格尔地区哈利·辛格地方部队的守备。查谟西部地区位于皮尔潘札尔山的西南麓,区内有奇纳布河和杰卢姆河的支流多山多岭。印*为了击溃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进攻决定对巴基斯坦武装的一个补给基地——阿斯尔-克答拉进行袭击,以收釜底抽薪之效,担任这项任务的是一个代号为“查拉力量”的坦克机动分队。年1月8日夜间“查拉力量”机动分队向阿斯尔-克答拉补给基地发起进攻,坦克分队突然向巴基斯坦武装近距离直瞄射击。面对这些来势汹汹、无法阻挡的铁甲怪物时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在印*坦克火力的沉重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逃离阿斯尔-克答拉的补给基地,扔下大量物资以及战死者的s体。印*解了巴基斯坦武装对诺歇拉的包围后已牢牢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准备进一步打击该地的巴基斯坦武装。

(五)然而战争进行到年底由于克什米尔地区大雪封山阻止印*的进攻行动,印*主动提出联合国调停,并借机积极备战。年月17日清晨印*发动新一轮进攻,以第7坦克旅开道,从查谟地区向西北的唐格尔巴在克什米尔西南的争夺战。翌日印*占领查谟西南重镇唐格尔,解除巴基斯坦武装对查谟最直接的威胁。4月印*又从诺歇拉向拉乔里进攻,以解拉乔里之围。拉乔里是位于德维河上的一个*事重镇,在其南郊的德维河上有一座命名为班瓦里的大桥,是拉乔里南面的门户。在这之前巴基斯坦武装虽然几次攻占拉乔里未果,但利用攻占的班瓦里大桥等咽喉要地对拉乔里进行严密封锁,印*要解拉乔里之围必须先夺取班瓦里大桥。在巴基斯坦武装设防严密的情况下印*想从正面进攻谈何容易,印*认真研究敌情后决定以奇袭行动巧夺之。年4月8日夜印*夺取班瓦里大桥的战斗正式打响,与以往战斗枪炮齐鸣形成鲜明对比,印*的进攻悄无声息。在夜幕的掩护下朦胧中看到印*的十几辆坦克开进河中,每辆坦克之后都跟着一群“黑压压”的步兵。在前进中印*保持最大程度的静默,坦克在水中的行驶速度平均只有2千米/小时,步兵涉水也尽量避免弄出响声来。

(六)就这样印*神不知*不觉地前出到巴基斯坦武装的桥头阵地前,十几辆坦克然后突然从河水里冒了出来猛扑敌阵地,以直瞄火力对巴基斯坦武装的火力进行打击,巴*做梦也没想到印*会从水路向其发起进攻。由于打击突然加之印*火力异常凶猛,巴*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成了炮下*。原来印*通过考查发现德维河水浅,勉强能通过坦克,为达成奇效的印*决定不走旱路而走水路,印*的冒险得了回报,结果大获全胜。还准备长期固守拉乔里的巴*得知班瓦里大桥突然失守后无心恋战,稍战即逃,印*于4月12日从班瓦里大桥轻取拉乔里。印*在取得西南和西部的胜利后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平均距离巴基斯坦已经不足50千米,对巴*形成直接威胁。面对如此不利态势时巴基斯坦总督真纳命令巴正规部队进入克什米尔地区,准备与印度一决雌雄。巴基斯坦增援部队赶到克什米尔后巴*总数达到5万人,而印度*队也有4万之众,随后两*在奔杰地区展开激战。奔杰是距离斯利那加西南7千米处的一个战略要地,建在海拔多多米的高地上,易守难攻。

(七)战争先期巴基斯坦武装就对奔杰发起进攻,但由于守*凭借奔杰地势险要,巴*一直没有攻下。巴*正规部队介入后为夺回克什米尔腹地的主动权,巴*再次向奔杰发起强大进攻。双方均投入大量兵力参战,奔杰地区一时炮火连天、弹片嘶叫。穆斯林士兵和印度教士兵的宗教热情都被疯狂的进攻和顽强的抵抗激发起来,怨*恨火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双方不断改变战术,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两*都竭尽全力要战胜对手,为此双方不断投入新的兵力。战争规模逐步升级,但都一时难以战胜对手,随后战斗进入对峙状态。在克什米尔北部中印*实施打通喜马拉雅山连接克什米尔东西两部分的要道的战斗,乍吉山口战斗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例。乍吉山口位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东北6千米处,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最低点,通过它有一条千回百折的贸易要道,连接起斯利那加和列城。从斯利那加到乍吉山口先是一段可以通行卡车的公路,然后由于山势渐高和地势复杂,就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乍吉山口在地理位置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价值,使印*认识到必须尽快地占领该地。

(八)印*对乍吉山口的巴基斯坦武装发动第一次进攻,后又在14日早晨发起第二次进攻,但均遭到失败。印*不甘心失败,决定再次发起攻击。印*在总结前两次教训时认为“光使用步兵参战,没有坦克的火力掩护”是无法夺取这一山口的,但是要想使用坦克就必须想法把坦克秘密从查谟运到斯利那加,然后再从斯利那加把坦克运到公路的尽头,而后再从公路上沿羊肠小道发动进攻。从常理上说这条运送坦克的道路并不适合坦克的通行,尤其是羊肠小道行人尚可勉强通过,而行驶坦克则难上加难。但印*决定克服各种困难,把坦克开到乍吉山口当面上去。担任这次作战任务的是第77步兵营,第7坦克旅则配合其作战。为达成出敌不意,第7坦克旅的指挥官对坦克的运送进行严密的伪装,把所有的坦克的炮塔全部卸掉,坦克底盘和炮分开由拖车和卡车载运,用帆布一遮盖看起来就像正常运送武器弹药一样。这不但迷惑巴*,同时也减轻坦克经过桥梁时的重量,就这样印*把至少7辆坦克秘密地运至公路尽头一处秘密的坦克待击地域内。之后印*把后有坦克炮塔重新安装到车体上,恢复坦克的原貌,并对公路尽头到乍吉山口之间的羊肠小道进行修缮,使这条只能通行人畜的小道勉强可以通行坦克。

(九)此外印*在待击地域内还对步兵和坦克协同秘密进行训练,攻击的时间初步确定,但是由于恶劣天气作祟,印*的进攻不但被迫三次推迟。而且由于乍吉山口连口降雪,山路变滑,印*指挥官内部也发生分歧。步兵指挥官指出如此恶劣的天气和地形,士兵不仅难于攀上山口,而且还会遭受不必要的伤亡,因而主张取消这次行地行动。但是印*另外一位指挥官第7坦克旅旅长极力坚持这次进攻,认为利用这种天气进攻正好能出敌所料,达成突然性。最后印*指挥机构决定让坦克部队担任主角,坦克在前面开道,步兵随后跟进。年11月1日上午10时45分由7辆坦克组成的印*攻击部队,虽然恶劣的天气影响坦克的行动,但是印*的坦克还是克服山道雪滑的情况不断前进,并向巴*目标猛烈开火。在印*坦克突然而猛烈火力的打击下巴基斯坦武装惊慌失措,由于没有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巴*无法阻挡印*坦克的冲击。巴基斯坦武装在遭受重大的伤亡后败下阵来,到下午2时印*就全部占领乍吉山口。印*步兵在下午5时左右也陆续抵达山口,印*从巴基斯坦武装手中终于夺回有着重要战略价值的乍吉山口,打通克什米尔东西的联系。

(十)战争进入年初在联合国多次努力下双方宣布停火,并按照当时实际兵力部署划定停火线,印度占据克什米尔全境五分之三的地区,人口约万;巴基斯坦只控制五分之二的地区,人口约万。按照停火协定印巴双方停火后应该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克什米尔的归属,但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都拒绝撤出*队,使协定成为一纸空文。从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摩擦不断,其归属问题成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印*之所以能反败为胜,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作战指挥方面讲印*要略高一筹,果断出兵,尽占先机。印*在参加战争初期就果断地投入占优势的正规兵力,一举夺取战场主动权。而巴基斯坦在战争初期只动用穆斯林部落武装,直到年印*逼近其大门口时才投入正规兵力,因而使巴基斯坦失去良好战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在战争中印*多次创造性地使用坦克,利用出其不意的地点和方式打击巴*,打得巴*措手不及,争得好多战略要地;外交斗争与*事斗争巧妙结合,年年底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印*进攻受阻,便主动接受联合国调停,印*利用外交斗争掩护其备战。当来年春天利于进攻时又重新宣布开战,牢牢控制作战的节奏和主动性权。

第二次印巴战争

(一)年12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年8月和年1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年1月双方正式停火,7月划定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地方*府。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实际控制线”。它起自查谟和阿克努尔的西边蜿蜒向北,到达蓬奇和乌里的西边,向东转弯到达卡普瓦拉北边,然后到达格尔吉尔正北的一个山峰。这条线向北拐,直达没有划定停火线的锡亚琴冰川地区。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1/,人口的1/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人口的/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印度部署12个师,巴基斯坦则驻防有17个师,形成*事对峙状态。克什米尔土邦王哈里·辛格在加入印度后不久被其反对派———查谟和克什米尔国民会议*领导人谢赫·阿卜杜拉取代,后者领导第一届查谟和克什米尔紧急状态*府。

(二)印度给予其管辖的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即印度只负责克什米尔的国防、外交和交通,其他方面均由当地自治。年阿卜杜拉因主张独立被印方投进监狱,其位置由亲印的*治力量代之。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束只不过是双方暂时实现停火,到了年积压于印巴两国的恨*怨火再次喷发出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克什米尔”再动干戈。年8月印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再度发生反对印度*府的武装斗争,起义后的穆斯林成立“革命委员会”,发表宣言号召克什米尔人民摆脱印度*队的枷锁,要求克什米尔*府释放在押的克什米尔独立运动领袖。年8月5日大批号称“自由战士”的武装人员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对印*的哨所、补给仓库、车队进行袭击,以达到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进行让步之目的。但这些武装人员很快被印*所镇压,人被打死。年8月下旬印*在停火线一带集结6个师,并越过停火线将战火燃到巴基斯坦。8月28日印*以两个师的兵力进攻停火线西侧的乌里河以南方向的巴基斯坦*队,并夺占巴基斯坦边防*的个哨所。

(三)年8月1日晚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出动正规部队对克什米尔西部的查木布和乔里安地区的印*实施反击,此次反攻计划代号为“大满贯行动,解救被围困的“自由战士”,还乘势夺取印控克什米尔约平方千米的土地。年9月6日凌晨印*不宣而战,巴基斯坦一线守*节节败退,很快就退到亚克尔运河边。巴*决定坚守亚克尔运河,不再后退半步。巴基斯坦空*成功夺取制空权,还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初步扭转战局。年9月10日双方初次接触,这次巴基斯坦坦克部队吃了大亏。年9月16日印度出动坦克近辆向查温达发起攻击,巴*坦克也倾巢出动,在巴空*的突袭下印*在查温达地区的坦克遭到毁灭性打击,整个部队几乎瘫痪。战至夜幕降临印*大约辆坦克被摧毁,不得不停止进攻,印巴双方沿亚克尔运河形成对峙。年9月20日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印度和巴基斯坦于9月2日同时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双正式停火。

(四)年1月4日至9日在苏联*府的斡旋下印巴两国同意撤退到年8月5日前所在地区,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战争就此结束。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后阿卜杜拉再次复出执*,并极力维护克什米尔的自治。年克什米尔开始实行民主选举,阿卜杜拉领导的国民会议*赢得邦议会的多数议席。年谢赫·阿卜杜拉辞世,其子法鲁克·阿卜杜拉继位,开始疏远英迪拉·甘地*府而遭致打击,年失去克什米尔首席部长职位。年在英迪拉·甘地执*时复位后,年克什米尔实行“邦长统治”后邦长贾格莫汗直接控制该邦。年10月印度决定在克什米尔成立民选*府,法鲁克·阿卜杜拉重掌权柄,组阁执*。印控克什米尔的主要反对*是“泛*自由大会”,该*主张查谟和克什米尔加入巴基斯坦。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备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冲突自年因克什米尔问题升级,矛盾根深蒂固。而今受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变化和大国争夺的影响,印巴关系再次扑朔迷离。

第三次印巴战争

(一)印巴矛盾由来已久,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巴基斯坦独立后其国土隔着印度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两部分。西巴基斯坦与东巴基斯坦之间相距两千多公里,虽然两地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在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虽然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族人数占巴基斯坦总人口56%,但其中央*权基本上掌握在西巴基斯坦人手中,因此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认为在国家机构中受到排挤和歧视。而在经济方面东巴基斯坦的农产品为巴基斯坦创造大量外汇收入,而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长期严重不均。东巴基斯坦的大量收入主要用于西巴基斯坦建设,东巴基斯坦仅能得到其中的20%左右,而西巴农业发展速度4倍于东巴。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矛盾也随之加深。在文化上尽管巴基斯坦有54%的人讲孟加拉语,中央*府却坚持将西巴人使用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长期以来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人为争取自的权利而进行斗争。巴基斯坦独立后中央*权以及经济、*事大权基本上都控制在西巴地主、资产阶级手中,东巴人几乎处于无权地位,随着东巴经济的发展后东巴资产阶级对此种状况日益不满。

(二)年东巴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穆吉布·拉赫曼提出6点自治纲领,年巴基斯坦大选,这一斗争达到顶峰。大选中在东巴基斯坦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民联盟”以穆吉布·拉赫曼为首获得胜利,在国民议会中占多数席位,其提出的《六点纲领》主张东巴自治,遭到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中央*府的拒绝,这一分歧使巴国内*治局势日益紧张。及至年年初东巴进一步掀起大规模“不合作运动”,打出“孟加拉国”的旗号。同年月26日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宣布取缔在东巴占领导地位的**人民同盟,逮捕人民同盟主席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和其他领导人。叶海亚·汗以东巴法律和秩序失控为由派*队进入东巴镇压,孟加拉人出于对巴*队及*府当局的愤恨和恐惧纷纷背井离乡逃亡印度,还有大批信奉印度教的东巴人也逃往印度避难。人民联盟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被监禁。人民联盟有一些成员逃往印度,于年4月在印度建立“孟加拉国临时*府”,东巴局势的恶化,给蓄谋已久、早就想肢解东巴的印度提供一个发动战争的绝好机会。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后的东、西巴基斯坦在地理位置上对印度构成夹击之势,这使印度一直耿耿于怀,在第一、第二次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中印度一直顾及东巴在其后院放火而不敢全力与巴作战。

(三)多少年来“东巴之忧”一直是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一块心病,机会虽来了但英迪拉·甘地却表现得异常的冷静,没有马上采取*事行动,因为她的父亲尼赫鲁由于年对华战争的惨败而从总理宝座上掉下来的事实,犹如一面镜子使她无法对此事掉以轻心。她深知这次印巴战争对印度来说具有决战性质。胜利的话印度则可把东巴从巴基斯坦彻底肢解出去,使叫板多年的宿敌巴基斯坦大伤元气,从此称霸南亚不再是梦想、失败的话自己丢官事小,印度不但会丢尽大国的颜面,而且还有可能长期陷入巴基斯坦的捣乱之中。因此英迪拉·甘地认为不但要抓住这次机会,而且要一战必胜。同时甘地还清楚地知道这场战争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准备,方能稳操胜券,因此在她的领导下印度进行有条不紊的战争准备。年月印度内阁、议会和国大*分别开会,通过支持东巴基斯坦建立独立的国家孟加拉国的决议,同时在印巴边境集结*队,进行*事演习。7月印度又制定战争计划,与此同时印度积极进行大国外交,为发动战争做好充分准备。年8月9日印度与苏联签定带有*事同盟性质的《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这一条约的签定既表明这次战争得到苏联的积极配合,又限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涉行动。

(四)与此同时印度总理英·甘地于10月2日启程开始对美、法、英、西德、比利时、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以摸清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底牌。对于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的印巴双方都从共同边界撤*并由联合国观察员小组予以监督的建议,印度表面上说可以考虑是为了稳住美国,但内心是绝对不会接受的,因为这样以来就失去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这样以来排除外界的干扰,单凭印巴双方各自的力量进行较量,印度获胜的希望极大。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具有敏锐洞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总参谋长萨姆·马内克肖就察觉到印巴之间有一场大仗要打,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大量的*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三*联合作战问题。他下达“紧急状态”动员令:取消*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马内克肖雷厉风行的做法使印*在短短的时间内士气和战斗力大增。印度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马内克肖亲自领导并制定作战计划。

(五)印*计划战役在东、西两个战线上同时展开,在西巴方向上印*投入的兵力主要用于牵制巴*,并以优势的空中力量打击西巴腹地和克什米尔内的*事目标。而在东巴方向上印*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拿下东巴。印*计划在绝对优势的空*和海*支援下陆*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东巴实施合围,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东巴的内部联系。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一举攻占东巴首府达卡。年11月为止双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毕,印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个*又7个师、12个空*中队、架作战飞机、26艘海*舰艇,总共17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个师又8个旅,20个空*中队,00架作战飞机,20艘海*舰艇,总共0万人。巴基斯坦在东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个步兵师,两个空*中队,17架作战飞机,总共9万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个师又6个旅,20个空*中队,架作战飞机,20余艘海*舰艇,总共25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在东巴方向上印*占有明显优势,巴*处于劣势;在西巴方向上两*旗鼓相当,印*略占优势。年11月21日印*向巴基斯坦发起突然进攻,12月日下午巴基斯坦总统被迫宣布对印度的不宣而战发动反击。

(六)对于印度来说这一宣战正中下怀,印度总理英·甘地兴高采烈地向全国宣布:“孟加拉的战争已经变成对印度的战争了。”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在东巴和西巴两个战场展开,印度的战略企图是东攻西守,以夺占东巴为最终目标。巴基斯坦的战略指导方针则是全力固守各战略要地,以此粉碎印*的突击行动。在东巴战场上印陆*在海、空*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从东、西、北个方向对东巴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在三个作战方向的印*先后完成对达卡合围攻击的作战准备后印*开始向达卡发起总攻。印*第50伞兵旅首先在距达卡0公里的东北要点纳西格迪实施空降作战,一举切断巴*退路,向南直逼达卡。12月15日印*完成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达卡的合围,海、空*则从海上和空中实施严密封锁,完全切断东巴与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东巴守*于12月16日向印*投降,东巴战场的攻防作战遂告结束。在西巴战场上双方进行以空战为主的交战,印*凭借其空*力量的优势力图重创巴空*于基地,破坏巴交通运输线,孤立巴*各战场的相互联系,阻止巴地面部队机动和集结,达到削弱与钳制西巴地面部队的目的。

(七)巴*则努力加强要地防空,钳制与削弱印空*作战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的空袭行动,保障地面作战的进行。交战结果是双方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在空中较量的同时双方也进行有限的地面作战行动。两*各有攻势行动,其中印*以多路发动进攻,先后占领西巴信德省和萨克加尔地区平方公里的领土。此时印*已在东巴战场取得胜利,因此印度于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区实行“单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印度的停火建议,西巴战场的作战行动至此结束。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伤亡1.1万人,损失飞机41架、坦克81辆、舰艇1艘;巴*有9万人被俘,损失飞机86架、坦克辆、舰艇22艘。印度通过发动这场战争将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的版图上分离出去,成为独立主权的孟加拉国,一举解除困扰印度多年的“东巴之忧”。印度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从作战方面讲主要原因有:周密计划,精心准备。制定避免两线作战、东重西轻、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某些方向上达成战争的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多路向心突击,分割围歼,使巴*首尾难顾,相互不能策应;快速机动,加快进攻进程。

(八)作为进攻一方能够做到正面进攻与迂回、穿插相结合,地面攻势与空中、海上行动相配合,充分发挥进攻作战的优势。这尤其是在战争后期印*还使用直升机和伞兵部队,快速越过江河障碍并断敌退路,使巴*来不及组织有效的防御,加快战役进程。各种攻势行动互相配合,展开强大的心理战,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使达卡守*不战而降,这些都是印*取胜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巴基斯坦虽也取得一些局部胜利,但在许多方面却不无教训可言。在*治、外交方面巴*府平息内部动乱后在积极争取国际力量的理解和支持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在*事上拘泥于阵地防御,未能针对印*的迂回迅速机动兵力,组织新的防御。西巴基斯坦*队也未能采取更为积极有力的攻势行动,以钳制和阻滞印*对东巴的进攻。这场不到一个月的战争将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占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积16%的东巴基斯坦成为一个独立的孟加拉国,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愿望得以实现。从此南亚次大陆上各国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被肢解后的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与印度的实力差距,印度成为南亚唯一在经济上和*事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地区大国。

(九)在第三次印巴战争期间美国担心苏联在南亚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战争中采取偏向巴基斯坦的*策,尽管美*并未直接参与战争,但战后印度同美国的关系还是降到最低点。由于印度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南下战略的前哨基地让印苏关系持续升温,美国清楚的看到苏联正在利用同印度的关系进入南亚次大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影响和势力。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收缩态势在某种程度上刺激苏联实施南下印度洋战略,为苏*进入阿富汗埋下伏笔。孟印巴三国关系变化曲折,孟加拉国建立两年多后在年4月印、巴、孟三国外长就遣返战俘问题达成协议,三国关系趋于正常化。年10月孟巴两国正式建交,年孟加拉国发生*事*变,新*府一反对印度的亲密态度,大力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并开始恢复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之后孟印两国之间又相继发生关于法拉卡河水分配纠纷、印度停止对孟*援、两国边界冲突、非法移民问题等一系列事端,孟印关系发生严重逆转。

孟加拉独立战争

(一)东巴基斯坦曾经是巴基斯坦的一个省份,设立于5年到年期间,也是巴基斯坦自建国以来唯一一个不与巴基斯坦主体部份(即西巴基斯坦)相接的外飞地(东巴和西巴被印度隔开)。东巴基斯坦地区居民在宗教上多信奉伊斯兰教,旧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印巴分治时东巴基斯坦选择加入巴基斯坦,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年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根据“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策,将英属印度按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同时孟加拉地区也被分为两部分,西孟加拉并入印度,年原印度的伊斯兰教徒在巴基斯坦及东孟加拉两地建立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国家成立,由东孟加拉省、西旁遮普省、俾路支省、西北边境省、信德省组成,首都卡拉奇。各土邦保持事实独立,并自愿选择是否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5年东孟加拉省更名为东巴基斯坦省,但是东西巴基斯坦之间隔着印度,距离相当遥远,两地语言也不通。加上经济实权又被西巴基斯坦掌控,东巴基斯坦人民不甘被西巴基斯坦统治,油然而生独立的念头。

(二)年月25日租吉布·拉赫在东巴基斯坦发动不合作运动,并代表穆吉布·拉赫曼伊斯兰教族长宣称孟加拉国的独立。巴基斯坦总统叶悔亚汗立即对东巴基斯坦进行*事镇压,孟加拉国独立战争爆发。年12月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对巴基斯坦发动武装进攻,肢解巴基斯坦,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年12月16日西巴基斯坦释放印度*人战俘和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民族解放*战俘并承认孟加拉国独立,年12月17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在这场战争中印度占领巴基斯坦大约平方公里的领土。年1月7日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年孟加拉国加入联合国。东巴基斯坦的大部分是低于海拔12米,如果海平面将上升1米就会有大约10%土地会被淹没。东巴基斯坦最高峰高米,是在Mowdok地区的吉大港小山,位于东南部。东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沿海为季风型热带草原气候。月平均最高气温40.5℃,雨量自西向东递增,年雨量在-2毫米。6-10月是雨季,雨量占全年80%。常出现热带飓风,沿海地区经常遭到淹没。

(三)东巴基斯坦人民生活十分贫困,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低下。经济以农业为主,约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产值占国民产值55%。耕地万公顷,稻田约占80%。*麻产量居世界前列,绝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0%。东巴基斯坦还产茶叶、甘蔗、椰子,工业以麻纺、棉纺、碾米、化肥、电力、水泥、制糖、制茶、造纸等为主。东巴基斯坦人对中餐倍加喜欢,他们除在社会场合有时使用刀叉外一般都惯于用手抓食取饭。孟加拉查克玛人多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为鱼肉和蔬菜,他们除了食用鸡肉、牛羊肉、鹿肉、青蛙肉、螃蟹外猪肉也是他们常用的肉食(因其为非伊斯兰教),竹笋也是查克玛人十分喜爱的食品。东巴基斯坦的人们互相交往时往往彬彬有礼地摇头,他们的表达习惯是:向左摇头则表示赞同、尊重或认可,点头则表示不同意。东巴基斯坦人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的姓名差异很大。信仰伊斯兰教的东巴基斯坦人一般采用阿拉伯人的名字,一部分孟加拉穆斯林喜欢用波斯语取名。被介绍给一位男子时按照习俗规矩应该与他握手,如能再说声“阿巴多”或“萨拉姆·阿里克姆”那就算是很有礼貌的了。

(四)男子被介绍给一位女子时不得与她握手,但应祝她“阿巴多”或“萨拉姆·阿里克姆”,当地人一般在俱乐部或饭店里招待客人,孟加拉人很少带妻子参加招待会。东巴基斯坦人口中8%信奉穆斯林(逊尼派教徒99.7%,什叶派0.%),15%信奉印度教,1%信奉佛教,其他宗教有泛灵论者。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是指发生于年月26日至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孟加拉国)和印度对抗西巴基斯坦(即今天的巴基斯坦)的战争,持续时间9个月,最后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初期的抵抗是自发及缺乏组织的,并不被预期为可长期持续,不过当巴*镇压民众时抵抗却反增。“孟加拉解放*”更加活跃,巴*中越来越多孟加拉族士兵变节改投“地下孟加拉*”,这些士兵逐渐并入“孟加拉解放*”。巴基斯坦空运两个步兵师增援并重整兵力,年4月17日一个临时*府在孟加拉西部的梅黑尔布尔县成立,以被巴基斯坦囚禁的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为总统。占领*与孟加拉解放*之间的战斗日趋激烈,估计约1万孟加拉人逃难到印度的阿萨姆邦及西孟加拉邦。7月孟加拉被划分为11个区,每区有一位司令官,从变节自巴*而改投解放*的*官中挑选,进行游击战及训练战士。

(五)个旅(11个营)的兵力集结以进行常规战,训练大量游击队(估计有10万人),个旅(8个步兵营及个炮兵连)在7月至9月间投入*事行动。6月至7月间得到印度援助的解放*在边界重新组织,开始派出0人的游击队跨过边界,这次攻势未能达成目标。在训练阶段不太活跃的游击队在8月后恢复活动,攻击达卡的经济及*事目标。孟加拉的常规部队攻击边界哨站,游击队攻势加强。西巴基斯坦增派8个营兵力,孟加拉的战士一度攻占在拉尔莫尼哈德县及Shalutikar的飞机跑道,巴基斯坦从西巴基斯坦另外增派5个营。巴基斯坦空*在年12月日空袭印度空*的基地,原意是模仿以色列在六日战争突袭摧毁敌方在地面的*机,可是印度方面早已料到有此行动,计划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正式引发年印巴战争。印度出动个*进攻东巴基斯坦,加上孟加拉*的支援,数目上远比个师的巴*占优,巴*不能抵挡印*。年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的巴*投降,巴*也在印度西部边界发动攻击,持续时间9个月后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

英埃协定

(一)《英埃协定》指英国与埃及之间签订的协定,埃及这一非洲最古老的文明国家在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成为帝国的一个省。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埃及的马穆鲁克*团驱逐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于年宣布独立。年拿破仑率领法*攻入埃及,将其占领。年英国联合奥斯曼帝国一起向驻埃及法*发起进攻,将法*击败,奥斯曼帝国恢复对埃及名义上的统治,英国实质上掌握着埃及的命脉。年阿尔巴尼亚籍*官穆罕默德·阿里发动*事*变,赶走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另一位总督,接着在与企图复辟的麦木鲁克*团的战斗中穆罕默德·阿里又占了上风,成了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年英国*队侵入埃及,被穆罕默德·阿里领导的埃*打败,英国势力退出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很重视学习欧洲的先进技术来使埃及变得强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后埃及逐渐变成非洲的一个强国。埃及在奥斯曼帝国境内所向无敌,先后占领西奈半岛、苏丹、克里特岛、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面对奥斯曼*队的节节败退时苏丹马哈茂德又一次求助于英国人,英国联合俄、普、奥等国对埃及施加压力的同时,派出海*将英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的*队运往埃*主力部队所在地叙利亚,埃及*队被击溃,残部逃回埃及。

(二)年在英国的唆使下奥斯曼帝国再次发动土埃战争,结果却遭重创。在此背景下英国召集俄、普、奥召开伦敦会议,签订要求埃及撤出苏丹和叙利亚南部以外的一切地区的《伦敦条约》,并从年9月起直接对埃及进行*事干涉。在英*逼近亚历山大港的情况下年11月5日阿里被迫与英国签订《英埃协定》,埃及再度承认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队由1万人裁减到1.8万人并关闭造船厂,接受年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并规定英国在埃及享有贸易特惠权,这一协定签订后埃及日渐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埃及逐渐走向半殖民地。《英埃协定》签订后英国商品大量涌入埃及,使得埃及的民族工业遭受重创,大量工厂倒闭。年英国取得修建亚历山大至开罗的铁路特权,通过修建这条铁路以及在沿途架设电报线,英国逐渐控制埃及的铁路和电信业。年法国取得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权利,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使得埃及欠上一笔巨额外债。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埃及的财*状况极度恶化,不得不于年将其所拥有的苏伊士运河44%的股票全部低价卖给英国,这样英国取得对运河的控制权。

(三)年埃及已累计欠外债达9多万英镑,埃及*府宣布财*破产,英法两国趁机接管埃及的财*大权,对埃及实行“双重监督”。英国管理埃及的收入,法国管理支出,英法两国控制埃及的经济命脉。年8月努巴尔·帕夏出任埃及首相,他任命英国人瑞佛斯·威尔逊为财*大臣,法国人德·布里尼叶为公共工程大臣,埃及人称其为“欧洲人内阁”。英法两国实际控制埃及,埃及总督遂成他们的傀儡。年8月英国与埃及缔结的不平等条约,有效期20年。依约英国在形式上终止对埃及的*事占领,但仍在苏伊士运河区驻*一万人(发生战争时人数还可以增加),保持亚历山大港海*基地,限期不超过八年。如遇战事,埃及须对英国提供港口、飞机场、交通和通讯工具等。该约恢复对苏丹的英埃“共管”制度,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此项条约,遭英国拒绝。4年签订《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协定》(新的《英埃协定》),英国宣布终止该约。4年《英埃协定》全称《英国和埃及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区的协定》,由英埃两国*府于4年10月19日在开罗签订,有效期7年,协定由1条正文、2个附件和1个附录组成。

(四)主要内容有:英国承认苏伊士运河为埃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宣布终止年8月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和有关记录、换文以及关于英国*队在埃及享有豁免权与特权的协议和一切其他附属协定;英国*队将自本协定签字之日起20个月内完全撤出埃及领土;双方决心维护8年在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签订的保证苏伊士运河航行自由的协定;如《阿拉伯联盟联合防御条约》缔约国或土耳其遭到外来国家(不包括以色列)的武装进攻时两国应立即进行磋商,埃及应向英国提供包括使用埃及各港口在内的必要的便利;按上述规定回到苏伊士运河基地区的英*,一旦敌对行动停止应立即撤出;埃及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机场应为英国空*飞机预先通知的飞行提供飞越、着陆和劳务便利;英国还享有随意把任何英国装备运进或运出运河基地的权利。年8月英埃曾签订为期20年的同盟条约,规定英将驻埃*队移驻苏伊士运河基地区,英埃*队“合作保卫”运河的安全。1年10月15日埃及议会曾宣布废除该条约,翌年7月埃及法鲁克王朝被推翻。年4月埃及新*府开始与英国就苏伊士运河基地区问题进行谈判,最后签订本协定,根据协定英*于6年6月1日全部撤离苏伊士运河区。同年7月26日埃及宣布将英法资本控制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遂同以色列于10月29日发动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东战争。

(五)7年1月1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废除本协定及其附件,《英埃条约》全称《英埃同盟条约》,于年8月26日签订,为期20年。年英国面对意大利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扩张得手及其对苏伊士运河航线的威胁也采取反措施,巩固大英帝国在非洲的防线,拉拢更多的国家为同盟者,以对抗意大利的扩张,保卫埃及的“安全”和“稳定”。年8月26日英国同埃及缔结《英埃同盟条约》,条约中规定:英国负有保护埃及不受外国侵略的责任,埃及在战时置于英国的管理之下;英国终止在埃及的*事占领并撤走*队,但有权在苏伊士运河驻*1万人和飞行员人;英国空*有权在埃及的领空飞行和使用埃及的机场;英国保留亚历山大港的海*基地,为期8年;埃及可以建*,但需要买英国武器,接受英国*事代表团的训练;废除在埃及的治外法权;埃及加入国际联盟;英国高级专员改为大使;恢复9年“英埃共管苏丹协定”,埃及人可以移居苏丹;埃及不得与其他国家缔结同这一条约相抵触的*治同盟等。英埃条约的签订巩固并加强英国在北非和苏伊士运河的地位,有利于英国在北非和地中海同意大利竞争,也把埃及紧紧地绑在英国的战车上。这一被埃及议会批准的不平等条约遭到埃及人民的反对,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1年10月埃及宣布废除该条约。

(六)苏丹共和国简称苏丹,早在4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在苏丹居住。前年至公元前1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前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库施王国。1世纪麦罗埃王国繁荣昌盛起来,麦罗埃地处东非的交通要冲和贸易枢纽,同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西亚等地都有贸易来往,在麦罗埃出土的中国铜鼎说明当时麦罗埃王国同中国也有文化交流。4世纪麦罗埃的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国家的防卫力量,曾一度被强大起来的阿克苏姆国家所征服。6世纪中叶从埃及传入基督教并成为麦罗埃国家的正式宗教,不久以后麦罗埃分裂为两个基督教国家——穆库拉和阿罗亚。前者以栋古拉为都,故又称栋古拉王国,后者建都索巴。后来穆库拉国并入埃及,阿罗亚暂时保持独立。栋古拉王国是苏丹努比亚人建立的基督教王国,—年由诺巴西亚王国和马库里亚王国联合而成,都成为栋古拉故名。年原马库里亚梅库里奥斯即位,努力发展基督教,在原诺巴西亚的泰发建立大教堂。与阿拉伯人和解,让原诺巴西亚统治者以副王身份管理该地。8—1世纪是其稳定和发展的鼎盛时期,努比亚古典陶器业获得发展,并销往埃及等地。栋古拉等地大建教堂出现古努比亚文书写的各种文献,12世纪下半叶逐步式微,是穆斯林从东西北三面渗入和基督教文明停滞不前所致。

(七)马穆鲁克王朝时埃及*队不时南下征战,12年兵败,王国瓦解。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一部分阿拉伯人从埃塞俄比亚进入努比亚建立殖民点,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以后在8世纪中叶曾侵入努比亚,直到1世纪时才最终征服努比亚全境。从此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努比亚广为流行,伊斯兰教逐渐排斥基督教,努比亚日益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1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被并入地跨昔日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5年建立马赫迪(即“救世主”)王国。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年苏丹建立起自治*府,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9年5月25日尼迈里由*事*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年4月6日达哈卜*事*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第一总理。突尼斯共和国简称突尼斯,前9世纪初腓尼基人在突尼斯湾沿岸地区建立迦太基城,后发展为奴隶制强国。前年突尼斯成为罗马帝国的阿非利加省的一部分,5~6世纪突尼斯先后被汪达尔人和拜占庭人占领,70年突尼斯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1世纪哈夫斯王朝建立强大的突尼斯国家。

(八)年突尼斯沦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年突尼斯成为法国保护领地。6年月20日法国承认突尼斯独立,7年7月25日突尼斯制宪会议通过决议废黜国王,宣布成立突尼斯共和国,布尔吉巴任第一任总统。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阿尔及利亚”,最晚从前一万年起柏柏人便居住在阿尔及利亚一带,前1年迦太基人开始在海岸建立殖民地。柏柏人借着布匿战争占领迦太基,柏柏王国并逐渐有了眉目,其中努米底亚以出产精锐骑兵最为著名。前年柏柏人遭古罗马统治,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柏柏人又于许多地区独立,同时汪达尔掌管其他地区,一直到被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驱逐为止。拜占庭帝国维持着对国土西部的统治,一直到八世纪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前12世纪腓尼基人到达沿海一带,前9世纪起受迦太基控制,前世纪在阿尔及利亚北部建立过两个柏柏尔王国。后罗马、拜占庭、阿拉伯人、西班牙、土耳其入侵,8世纪起阿拉伯人入侵,本地开始伊斯兰化。在此过程中柏柏尔人也曾建立过自己的王朝,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的深刻影响始于7世纪。新的信仰和新的语言使得社会和经济关系发生变化,建立同丰富文化的联系,引入有力的*治表述和*治组织,后来阿尔及利亚以及周围地区统称为柏柏尔诸国。

(九)17世纪起海岸部分曾是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封建伊斯兰国家——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世纪因海盗行径和奴役基督徒,美国与其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巴巴里战争。年起法国以一个外交事件为战争理由占领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但是实际独立的阿尔及利亚海岸地区,阿尔及利亚总督侯赛因被流放,法国殖民地自此逐渐向南渗透,直至对此地区和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始入侵。但由于遭到当地居民的顽强而有力地抵抗,法国直到年才基本完成对整个阿尔及利亚的占领。二战期间阿尔及利亚支持同盟国,支援自由法国武装战斗。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府开始镇压阿尔及利亚反叛运动,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游击战争,经过近十年的斗争后阿尔及利亚于年独立。8年9月19日阿尔及利亚临时*府成立,年7月日正式宣布独立,7月5日定为独立日。年9月本·贝拉当选首任总统,年6月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本·贝拉被国防部长胡瓦里·布迈丁发动的*变推翻。胡阿里·布迈丁发动*变上台,成立革命委员会,自任主席兼总理,此后25年阿尔及利亚*局基本平稳。

(十)前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并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沿海地区。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年初英、法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联合王国,伊德里斯一世成为国王。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年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是非洲北部最发达的国家,而且会援助其他非洲国家。年埃及被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2年埃及被英*占领后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年2月28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2年7月2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权。年6月18日成立埃及共和国,8年2月埃及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年叙利亚发生*变并退出“阿联”,年9月1日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十一)伊德里斯王朝是利比亚现代王朝,位于北非北部,建立于年。年赛努西将宣教中心迁移到利比亚沙漠南部贾拉布卜绿洲,建立“扎维叶”和伊斯兰大学,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其影响扩大到整个利比亚。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英语,首都的黎波里。该教团反对土耳其苏丹统治和意大利殖民主义入侵北非,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年独立,组成以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的伊德里斯王朝。9年9月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官组织”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建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年月改称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64年阿拉伯将领阿慕尔·本·阿斯率骑兵初次攻占东部的昔兰尼加地区,仅迫使居民交纳贡赋。年阿拉伯穆斯林*占领的黎波里并进入南部的费赞等地,利比亚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当地柏柏尔人逐渐归信伊斯兰教,使用阿拉伯语。8世纪艾巴德派曾以利比亚山区为堡垒,其信徒扩展到一些绿洲的柏柏尔居民,并领导各部族发动起义,反对阿拔斯王朝统治。10世纪建立几个独立的艾巴德派小王朝,年什叶派法蒂玛王朝占领的黎波里,传播什叶派教义。11世纪阿拔斯王朝向北非大量移民,阿拉伯人迁居各地,促进柏柏尔人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的过程。

(十二)12世纪的黎波里塔尼亚并入摩洛哥的穆瓦希德王朝,恢复逊尼派的领导地位,承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主权,后归属于突尼斯的哈夫斯王朝。16世纪奥斯曼帝国占领利比亚,派台伊统治,苏丹直接任命法官,推行哈乃斐学派教法。18世纪初利比亚建立卡拉曼王朝,后奥斯曼帝国派兵推翻卡拉曼王朝,派遣总督直接统治。卡拉曼王朝是中亚突厥人建立的*权,卡拉曼人据说属突厥游牧民的阿夫萨尔部落,很早即信奉伊斯兰教,居住在安纳托利亚的中部。原为科尼亚的塞尔柱苏丹国的臣属国,曾称臣于埃及和叙利亚的马木留克王朝。14世纪建立独立国家,控制安纳托利亚的中部和南部。至年一度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吞并,后因帖木儿入侵得以恢复*权。至年被马木留克王朝吞并,后又恢复独立。王朝末期因内部争权夺利、纷争不已,终于被奥斯曼帝国所灭。19世纪苏菲派的赛努西教团在利比亚传播,在白尔切建立非洲第一座“扎维叶”。年赛努西将宣教中心迁移到利比亚沙漠南部贾拉布卜绿洲,建立“扎维叶”和伊斯兰大学,主张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其影响扩大到整个利比亚,该教团反对土耳其苏丹统治和意大利殖民主义入侵北非。

(十三)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1年独立,组成以伊德里斯一世为国王的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亚的穆斯林属于逊尼派,大多遵从马立克教法学派,极少数为哈乃斐教法学派,一部分柏柏尔人属于艾巴德派。利比亚赛努西教团虽被宣布取缔,但仍有一定社会影响。9年临时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利比亚的目标是实现伊斯兰社会主义和阿拉伯的全面统一。年卡扎菲发表《绿皮书》,提出“世界第三理论”,阐述伊斯兰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利比亚实行伊期兰教法,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教规,称之为“法律的伊斯兰化”。伊斯兰教育在利比亚有广泛影响,建有各级伊斯兰学校,著名的宗教大学有赛努西大学和伊斯兰宣教学院,专门培养高级教职人员和学者。利比亚*府设立“圣战基金”组织,创办提倡伊斯兰教复兴的国际性组织“伊斯兰宣教协会”。宣教会在非洲、欧美许多国家设立伊斯兰中心,派出多名传教师。并向一些国家的伊斯兰社团提供各种援助。出版有《伊斯兰文化月刊》,向世界发行。居民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穆斯林占全国人口的98%。利比亚为“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伊斯兰会议组织”、“世界伊斯兰大会”、“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成员国。

伊斯兰会议组织

(一)伊斯兰合作组织原名伊斯兰会议组织,年6月改为现名。是由伊斯兰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为联合国常驻机构。该组织由遍及中东、中亚、西非、北非和印度次大陆的57个国家组成,秘书处设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吉达市。组织的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恢复民族权利和重返家园的斗争;支持穆斯林保障其尊严、独立和民族权利的斗争。但并非每个成员国是伊斯兰国家,如圭亚那、苏里南、莫桑比克、喀麦隆、乌干达和加蓬等国,伊斯兰反而是极少数人的信仰,阿尔巴尼亚则是唯一加入该组织的欧洲大陆国家。9年9月24个伊斯兰国家首脑在摩洛哥拉巴特织举行首次会议,就成立伊斯兰会议组织达成初步协议。年月在吉达举行第一次伊斯兰国家外长会议,筹组伊斯兰会议组织常设机构秘书处,12月卡拉奇外长会议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宪章。年5月27日正式成立,年5月有6个成员国,到年增至57个。年6月28日伊斯兰会议组织第三十八届外长会议通过决议,宣布伊斯兰会议组织正式更名为“伊斯兰合作组织”。首脑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三年举行一次。外长理事会在每年轮流在一个成员国举行一次,还有秘书处和其他平行机构(包括四大常务委员会、常驻代表委员会、伊斯兰国际法院、独立人权常务委员会)以及其他下属机构。

(二)该组织成员国遍及亚洲、非洲和欧洲,共有57个: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贝宁、文莱、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乍得、科摩罗、科特迪瓦、吉布提、埃及、加蓬、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约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利比亚、叙利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毛里塔尼亚、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苏里南、塔吉克斯坦、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也门。还有12个观察员:波黑、中非、泰国、俄罗斯、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联合国、不结盟运动、阿盟、非盟、经合组织、摩洛哥民族解放阵线、伊斯兰合作组织国家议会联盟。年1月25日至29日第三次首脑会议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塔伊夫举行,会议通过《麦加宣言》及《耶路撒冷宣言》等重要文件,并制定伊斯兰世界在*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指导方针,会议还决定成立伊斯兰发展基金和伊斯兰法庭。年1月16日至19日第四次首脑会议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通过《卡萨布兰卡宪章》,呼吁成员国加强团结合作,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相互间的争端。1年12月9日至12日第六次首脑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会议发表《达喀尔宣言》,并通过0多项旨在加强伊斯兰国家在*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合作的决议。

(三)4年12月1日至15日第七次首脑会议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通过伊斯兰会议组织的纲领性文件《卡萨布兰卡宣言》中50多项有关*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声明、决议以及会议《最后公报》。7年12月9日至11日第八次首脑会议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项决议和《德黑兰宣言》,宣言承诺把促进伊斯兰国家团结、和平及安全作为伊斯兰会议组织的首要任务。0年11月12日至14日第九次首脑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会议通过《最后公报》、《多哈宣言》以及47项有关伊斯兰国家*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问题的决议。会议强调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同时还制定伊斯兰国家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伊斯兰合作组织分为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常设秘书处是伊斯兰合作组织的主要机构。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是伊斯兰合作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可以随时召开特别首脑会议。外长会议每年在成员国间轮流举行一次,伊斯兰合作组织还设有伊斯兰开发银行、耶路撒冷委员会、阿富汗问题委员会、伊斯兰和平委员会、伊斯兰法庭、伊斯兰发展基金会和伊斯兰经贸常设委员会等机构。首脑会议伊斯兰合作组织中的最大机构,参与者为伊斯兰国家的元首和*府首脑,每年召开一次,可以随时召开特别首脑会议。

(四)外长会议每年在成员国间轮流举行一次,审查首脑会议中进度报告的执行情况,并作出决定,确立伊斯兰首脑会议的*策。常设秘书处是伊斯兰合作组织中的行*机构,负责执行前面两个机构的决定,位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常设委员会:文化和资讯事务委员会、经济和商业合作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合作委员会、伊斯兰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财务监管机构。附属机构:伊斯兰国家统计、经济和社会研究及训练中心,位于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兰历史、艺术和文化研究中心,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伊斯兰理工大学,位于孟加拉国达卡;伊斯兰学学院,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伊斯兰大学(乌干达),位于乌干达姆巴莱。专门机构:伊斯兰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位于摩洛哥拉巴特;伊斯兰国家广播组织和伊斯兰国际通讯社,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辅助机构:世界伊斯兰经济论坛,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伊斯兰工商会,位于巴基斯坦卡拉奇;伊斯兰国家首都和城市组织,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伊斯兰国家团结运动会,位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伊斯兰国际红新月会委员会,位于利比亚班加西;伊斯兰出租人协会,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国际阿拉伯伊斯兰学校世界联合会,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国际伊斯兰银行协会,位于沙特阿拉伯吉达;伊斯兰会议对话与合作青年论坛,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伊斯兰银行和金融机构总理事会,位于巴林麦纳麦。

伊斯兰世界联盟

(一)伊斯兰世界联盟是现代伊斯兰教国际性组织,亦称穆斯林世界联盟。据该组织宣布它是一个非*府性的国际泛伊斯兰组织,代表全世界所有的穆斯林,在联合国享有非*府性咨询机构的地位。年朝觐期间由沙特阿拉伯国王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倡议,在麦加召开有世界各地穆斯林著名人士参加的伊斯兰会议,作出决议成立伊斯兰世界联盟,并组成由沙特阿拉伯、也门、埃及、约旦、巴基斯坦和塞内加尔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代表人物任理事的理事会。成员有60多个国家的伊斯兰教组织和代表,主要成员国与世界穆斯林大会相同。秘书处(亦称总部)设在麦加,由沙特阿拉伯的代表任秘书长。根据年通过的联盟章程,其宗旨是:履行向全世界宣传伊斯兰教的义务,阐释伊斯兰教的教义和原则,以驳斥对伊斯兰教的各种歪曲;维护和增进穆斯林少数民族在宗教、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权利,协助世界各地穆斯林团体的宜教活动,促进他们的内部团结,支持建立在正义、平等基础上的国际和平、和谐和合作。伊斯兰世界联盟的最高领导机构是创建委员会,由58名成员组成,其任务是确定伊盟宗旨、工作方针和*策。执行机构是由秘书长主持下的总秘书处,其职责是实施创建委员会的决议,组织和主持日常工作,同各国伊斯兰组织保持联系。

(二)秘书长之下设助理秘书长、总裁和若干名干事,秘书处的办事机构主要有:组织委员会与会议部、伊斯兰文化部、穆斯林少数民族事务部、伊斯兰天文台部、图书与文献发行部、伊斯兰法律部及伊玛目与宜教学院。联盟在亚非伊斯兰国家、联合国以及欧美有些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处或派驻代表。年以来由联盟主持召开世界穆斯林组织联席会议和亚洲、非洲、太平洋、北美和南美洲等伊斯兰组织会议,并分别成立世界伊斯兰教组织最高协调委员会和亚洲、非洲、大洋洲、欧洲伊斯兰教协调委员会以及伊斯兰国家宗教事务部长年会、国际清真寺事务最高委员会、伊斯兰情报资料最高委员会、教法理事会、伊斯兰天文部等,伊斯兰世界联盟在活动方式上主要是利用一年一度的朝觐机会举行各种会议来交流情况,讨论穆斯林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并散发宗教宣传品和组织专题讲座等。在教义宣传上联盟向世界各地派遣宜教人员赠送阿文《古兰经》,强调宣传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提倡颁布统一的伊斯兰教法规。鼓励各国穆斯林组织严守以《古兰经》为根据的伊斯兰教法,遵守伊斯兰的生活方式,促进建立世界穆斯林共同体。

(三)在国际事务中注意维护各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合作,支持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的斗争,向各国穆斯林提供资助,以修建清真寺。奖励翻译出版各种文本的《古兰经》,兴办伊斯兰宗教学校、文化中心、新闻出版和卫生等事业,资助和组织各国穆斯林到麦加朝觐。联盟还经常派代表以宗教组织的身份列席伊斯兰会议组织召开的会议,经费主要由沙特阿拉伯提供,其它成员国组织也有捐助。联盟印发有几种文本的《古兰经》和其他伊斯兰教经籍,出版有《伊斯兰世界联盟》(月刊,英、阿文版)、《伊斯兰团结》(阿文月刊)、《伊斯兰世界新闻周刊》、《清真寺的使命》等刊物。伊斯兰世界联盟有60多个成员国,它们是:阿尔及利亚、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阿曼、埃及、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巴林、冈比亚、吉布提、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加蓬、喀麦隆、卡塔尔、科摩罗、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马尔代夫、马来西亚、马里、毛里塔尼亚、孟加拉国、摩洛哥、尼日尔、塞拉利昂、塞内加尔、塞浦路斯、沙特阿拉伯、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乍得等。

泛伊斯兰主义

(一)世界穆斯林大会于年在麦加成立,总部设在卡拉奇,在联合国享有“非*治性咨询机构”的地位。大会宗旨是在世界各地传播伊斯兰教,宣传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区的泛伊斯兰主义,维护和增进穆斯林国家的团结、合作。总部设在卡拉奇,在吉隆坡、摩加迪沙、纽约等地设有地区性的办事机构。年在卡拉奇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决定重新恢复组织活动,1年在卡拉奇建立常设组织。世界穆斯林大会在联合国享有“非*治性咨询机构”的地位,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不定期召开。执行委员会由大会选举产生,包括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等七人。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秘书长工作报告。秘书处是常设机构,由秘书长主持工作。世界穆斯林大会逐年扩大,影响从印度次大陆传到西亚和东南亚,又传播到欧洲、非洲和美洲,吸引越来越多的旅行者参加孟加拉国国每年世界大集会。泛伊斯兰主义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一些伊斯兰教国家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在*治上主张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为一个单一的国家,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在思想上主张吸取西方所有同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东西,在伊斯兰教思想的基础上铸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抵制无神论和世俗化倾向的影响。

(二)泛伊斯兰主义是指一种主张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治体制的意识形态。伊斯兰主义呼吁现代的穆斯林去他们的宗教信仰中寻根,领导性的伊斯兰主义思想家强调沙里亚法规对穆斯林的重要性。泛伊斯兰主义在*治统一的重要性是消除非穆斯林(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伊斯兰世界在*事、经济、*治、社会或者文化上的影响性,他们认为两者不可调和。某些观察者认为伊斯兰主义信条并不严格,可以被定义为一种认同*治,即支持(穆斯林)的身份、可信度、增大区域主义、布道和社区的改善。泛伊斯兰主义在精神上信仰真主唯一,皈依信奉者为顺从者。泛伊斯兰教是一种信仰、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文化哲学、生活方式。泛伊斯兰世界是一个以真主为中心的世界,近代历史上的泛伊斯兰主义系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是伊斯兰国家各族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一种传统思想武器。19世纪下半叶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大部分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昔日强极一时封建神权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亦日趋没落,面临着民族危机时各国穆斯林为自己的独立和生存寻求出路,泛伊斯兰主义正是为摆脱民族危亡所作的*治选择之一。

(三)其创始人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7),他曾目睹过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侵略暴行,亲身感受到各国穆斯林人民在西方列强奴役下贫困、愚昧、落后的处境,从而萌生出统一伊斯兰世界、共同反抗基督教欧洲进攻的思想,并为此奋斗终生。年阿富汗尼开始在麦加朝觐者中间宣传“伊斯兰世界大联盟”思想,并在麦加成立名为“温姆·古拉”的泛伊斯兰会社,还创办同名刊物。他认为*治分裂是伊斯兰教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出路在于实行宗教改革,包括重新解释以经、训为基础的基本教义。重建各项宗教制度,复兴伊斯兰教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为此首先需要实现伊斯兰世界的*治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哈里发的领导下进行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他曾寄希望于麦加的圣族后裔谢里夫·侯赛因,并拟以伊拉克的库法为哈里发国家的首府,后因奥斯曼苏丹的干预导致计划未能实现,在麦加的泛伊斯兰组织亦被取缔,此后阿富汗尼周游阿富汗、印度、伊朗、中亚、俄国、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半岛等地到处宣传其主张。年阿富汗尼定居埃及,任教于爱资哈尔大学,其思想曾对其弟子穆罕默德·阿布笃等一批进步青年产生过很深的影响。

(四)4年阿富汗尼同流亡巴黎的阿布笃共同创建“坚柄协会”并创办同名的阿拉伯文周刊,继续从事泛伊斯兰宣传鼓动,对唤起伊斯兰各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阿富汗尼的泛伊斯兰主义带有强烈的反帝色彩,但同时又主张保存封建制度,其活动仅限于上层人物中,同下层人民缺乏联系,故以失败告终。泛伊斯兰主义的另一鼓吹者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企图以此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自赛利姆一世(~在位)起哈里发制已不复存在,统治者多称为苏丹。19世纪60~70年代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和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开始自诩为全世界穆斯林的“哈里发”,以增强其地位,防止内部解体,并以虚假的统一同欧洲列强抗衡,将哈里发制载入年《奥斯曼宪法》。但哈米德二世的泛伊斯兰哈里发运动从一开始就遇到巨大的障碍,不仅什叶派穆斯林历来不承认其地位,摩洛哥、桑给巴尔、阿曼、菲律宾苏禄群岛等地各自为*的苏丹及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派也都不予承认,而麦加的圣族后裔谢里夫·侯赛因、苏丹的马赫迪、埃及的海迪夫也都企图争夺哈里发地位。为此哈米德二世向世界各地派遣大批代理人,联络各地的教派首领、毛拉、圣族后裔、苏菲派导师、圣地领袖、各地苏丹等,并以重金收买印度、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的伊斯兰王公贵族的子弟进行培训,作为“圣战”的基干力量。

(五)他还派特使同什叶派的伊朗国王秘密磋商,以加强逊尼、什叶两派的团结,条件是奥斯曼苏丹承认伊朗国王为全世界什叶派信众的首脑,伊朗什叶派承认奥斯曼苏丹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发。但泛伊斯兰主义未能挽救奥斯曼帝国的危亡,哈里发制亦随着土耳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被废除。泛伊斯兰主义与哈里发运动虽遭到失败,但这一传统的宗教社会思潮在当代仍有广泛的影响。继阿富汗尼之后巴基斯坦著名的宗教理论家伊克巴尔曾提出过一种新的泛伊斯兰主义观点,认为泛伊斯兰主义与哈里发制是两回事,后者已经过时,而前者仍然有效。在当代条件下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形式只能是松散的、自由协会式的国家联盟,即在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联合体。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个泛伊斯兰国际组织:伊斯兰大会(5)、伊斯兰世界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这些组织有力地促进泛伊斯兰主义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在国际*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二战后泛伊斯兰主义运动在继续,在*治主张、活动方式和组织建设上已很不同于古典的泛伊斯兰主义,因此学术界将其称为新泛伊斯兰主义。二战后至50年代末世界性组织初建阶段形成以卡拉奇、开罗为总部的“世界穆斯林大会”和“伊斯兰教大会”,典型口号是:世界穆斯林是一个穆斯林民族。

(六)60年代以麦加为总部的“伊斯兰世界联盟”成立,强调它的宗教特性并反对外来的意识形态,“全世界穆斯林联合起来”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声音。第三次中东战争失败后总部设在沙特吉达的*府性的“伊斯兰会议”组织建立及活动频繁,从“收复圣城”到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巴战争全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