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白银末裔。
如果你现在手里有一卷尺子,你就能从你站的位置,丈量出《山海经》描绘的整个世界。
此外,再加上“时间节点”和“气候”两个工具,我们就基本能还原出《山海经》还是以图为主的时代时,那些远古作者们眼里的世界。
一个最早开始于1.5万年前的史前欧亚大陆。
一、尺寸问题
翻看了很多解析《山海经》的著述,很少有科学的涉及其中尺寸问题的。
很多文字不是直接偷懒直接用现代比例尺去套用在文本上,就是因文本可能存在的错漏简问题导致的前后矛盾问题而避而不谈。
对于这样最基本的问题避而不谈,有什么大胆的假说都是空谈,在最开始就失去了严肃的基调。
那么,从尺寸问题上入手,我们能得出来什么呢?
我们能得出来一个《山海经》早期作者眼中的世界大致范围和样貌。
首先,要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年代越古老,尺寸相对于今天越小。
我们都知道现代一尺等于33.3厘米,清代裁衣一尺为35.5厘米,明代裁衣一尺为34厘米,宋元时期一尺为31.2厘米,唐朝一尺为30厘米,隋朝一尺为29.6厘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一尺在24.2-24.5厘米,汉代一尺为23.1厘米,周秦两代一尺为23.1厘米,商代一尺为16.9厘米。
再早些就没有具体出土的尺寸实物与文献了。
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尺寸长短是不一样的,且基本遵循着越古老,尺寸约短的规律。
因《山海经》最早的书写年代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从文本中提及“朝鲜”、“肃慎”来看,最晚不会晚于商末周初。
那么,我们不妨以商代的尺寸来代入到《山海经》的文本当中,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吧。
因商尺有具体出土实物,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商代一里约为.8米,加上经上标明了大致的方位和里程,通过对文本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1、今天1公里约为商代2.5里(实际上商代2.5里比今日一公里多17米左右,不过为了便于计算采取了2.5这个数值,冗余出来的里程会单独算进来。);
2、南山经最长一列山系为南次三经,最东端起源于广东清远禺山,全长约为公里;
3、西山经最长一列山系为西次三经,最西端为崦嵫山,全长约为公里;
4、北山经最长一列山系为北次三经,最北端为雁门山以北的帝都山,最南端为太行山最南端的王屋山,全长约为公里;
5、东山经最长山系为东次二经,最北为空桑山,最南为江陵潜江附近的山,全长约为公里;
6、中山经最长的山系为中十一经,最西端为汉水附近的翼望山,最东端为几山,全长约为公里。
最早的比例尺可能比商尺还要小,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山经的里程属于“听说”的成分,这点可以对比极为详细的中山经里程数来看。
距离最早作者生存地方越远的地区山系,里程数越取近似数,且整百居多,生存地区附近的山系里程则有零有整。
那么以各山系中真实存在的山系所在地(暂且搁置不同时期地理易名的可能性)为出发点,山海经最北端抵达北冰洋,最东端突出东海莱山以东的大陆架地区,最南抵达孟加拉湾与中南半岛一线,最细不过新疆阿拉木图与吐拉一线。
“天圆地方”这个世界观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而《山海经》中陆地被四海包围的地理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描绘的。
那么,单纯从尺寸上来说,不用专门为《山海经》找个异次元世界的家了,在现实世界里就足够承载下它了。
二、时间节点与古气候、古地理
虽然能在尺寸上自圆其说,可在开篇提及的“1.5万年前的史前欧亚大陆”问题还没有佐证。
那么接下来,就运用“时间节点”和“气候”这两个工具,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晚更新世,现代人类的祖先晚期智人逐渐遍布亚洲,但是这时地球进入末次冰期,并在1.8万年前达到鼎盛。
鼎盛时期的东亚地区,北极冰盖直接延伸到贝加尔湖附近,高山冰盖也顺山而下绵延至冲积扇地区,有的地区冰层厚度达到三公里。
这时候的全球海平面比现在要低90到米。中国境内的台湾海峡、渤海、黄海和靠近大陆架地区的部分东海海域全部是陆地,史前人类随意的在这些地区窜来窜去,建立聚落,发展自己的部族和文化。
有人说这根本不可能。
可台湾海峡均深60米,最深为88米,在地质史上,台湾海峡直到年前才形成了今日我们看到的样貌,并且在年前到年前{夏朝到西汉末年}甚至还因出现海退,台湾海峡变浅易于渡海。
渤海均深只有18米,最深也才85米,直到年前才形成如今的样貌。
黄海大部分深度在80米,也是在年前才抵达今天的位置。
那时候全球近地平均气温比现在低4-5摄氏度。
既然远在4万年前,晚期智人就已经能画岩画,有自己的原始宗教,有自己的语言系统,那么对于他们来说,不同部族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也必然带来文化上的交流。对于遥远北极的记忆,对于当时还和地中海连为一体的黑海、里海(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西海)的记忆,必然会残存在部分族群当中。
在经历过陨石引起的新仙女木事件带来的大洪水、连天大火和小冰期之后,年前开始,气温逐渐稳定升高。
这一时期,撒哈拉地区的乍得古湖和阿尔及利亚地区的古湖群与河流得到极大发育,面积一度超过今天的里海地区。
撒哈拉以及近东地区遍布湿地草原与森林,人类在长达年的“绿色撒哈拉”时期自由的往来亚非欧三大洲。
换句话说,那个时候的晚期智人的活动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这同时也从侧面上,否定了那些希望以现如今的地形气候动植物情况来寻找山海经世界的研究者的研究成果。
别忘了,商代晚期的时候,成都-郑州-淮河一线的森林里海有大象、犀牛漫步呢。
时过境迁,诞生于早期文明时期的《山海经》自然只会记载当时的地理情况,如果不研究当时的气候、地质与地理,就算现在挖地三尺,掘坟挖洞也不可能接近真相的。
三、动植物与其他
之前曾与同好讨论过经中的动植物与地形的事,双方各执一词,对方认为现如今没有发现相对应物种的地区,在古时候也一定不会出现对应物种。我极力举出各种考古学上的反例。
说人话就是,如果一个地方如今没有发现有大象生存,那么在古时候也一定不会有大象生存。
而我举的反例就是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一直持续到商代晚期的,遍布北中国的成堆象牙祭祀品、犀角以及对应的大象、犀牛、大熊猫骨骼等等。
也就是说,只要对应的气候相近,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假设,在《山海经》时代那些地区是生存着相对应的物种的。
举几个例子好了。
《山海经》中说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我们姑且不论这是不是史前萨满巫师在穿着兽皮进行巫术,但就其生活的周围是否会存在虎豹来说,是不成问题的。
西藏地区生活着云豹,新建地区在年之前是有独立的老虎亚种——新疆虎的。捻角羚有可能是羬羊,犂牛有可能是现在的牦牛也有可能是原始牦牛遗存。
猩猩的不同种属生活在东南亚以及非洲赤道附近,那么对于年前大部分还处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中国来说,它们也完全有可能在中国有相对应的群落和亚种。
再比如说凤凰。很多人说它的原型可能是中国的绿孔雀、红腹锦鸡之类的现存物种,而受湖南师范刘诚的《凤凰考》中凤凰纹的演变启发,其实我们也可以认为凤凰是一种一种已经灭绝的孔雀属(孔雀所在分类)、锦鸡科(红腹锦鸡所在分类)或虹雉属(棕尾虹雉所在分类)的亚种。
相对应的近似物种,其现有生存气候与环境,如果古中国气候与环境都能有所匹配,又不属于物种隔离独自演化的话,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几千年前的先民们所看到的物种。
总览《山海经》,从这个角度入手,这个隐藏的世界似乎才能看的真切一些。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