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年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苏两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分别建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由此拉开了冷战时代的序幕。年以后,苏联和华约集团进行扩张性战略,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优势。据资料统计,在60年代中后期,苏联军队规模已居于世界一,苏联的核武器数量也逐渐与美国持平,最终反超美国。总的来说,彼时的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对北约的威胁日益增大。
苏联的不断强大,必然引起了美国和北约的警惕。按照常理来讲,此时的北约国家,都有着苏联这一个共同的“假想敌”,在国家利益上是趋于一致的,所以应该团结一心,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时候的北约却闹起了“内讧”。而“内讧”的始作俑者,又恰恰是北约集团中的一个重要国家,这个国家便是法国: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同北约拉开了距离。
法国的这一举动,自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首先,法国国力较为强大,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意味着北约的战略部署被打乱,整体实力遭受严重削弱。北约实力减弱,意味着苏联和华约集团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西欧地区将遭受更大的压力。同时,远离北约后,法国本身就会失去众多有力的军事支援,倘若苏联发起进攻,法国恐怕也自身难保。那么,当时的法国为何仍要远离北约呢?笔者认为有一个原因很关键,概括起来便是:时代变了。这可以从内部、外部这两个角度分析。
从内部角度讲,法国自身国力增强,不愿再对美国“马首是瞻”
北约集团,实际上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法国虽然是北约创始国之一,但是也经常受制于美国。在北约组织之中,法国往往承担沉重的义务,但是却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权利,这使得很多法国人心里不平衡。年代之前,由于刚刚走出二战的阴霾,国内百废待兴,所以法国不得不听从美国的号令。但是在年代之后,随着国内经济的恢复,法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从而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资本。彼时,法国的戴高乐总统奉行“戴高乐主义”,希望将法国重新建设为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因此便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试图让法国同美国相抗衡。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便是其中的一个步骤。(不过,法国此前已经在越南和阿尔及利亚战场上吃了败仗)
从外部角度讲,诸多新兴力量崛起,使世界格局出现了新情况
20世纪60年代时,尽管美苏仍是两个超级大国,美苏冷战仍是世界形势的主流基调,但是许多新兴力量已经在这个时候悄然崛起。首先,欧洲国家普遍的到了复苏,“欧洲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次,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对国际事务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亚非拉众多独立国家诞生,以印度、南斯拉夫为代表的“不结盟运动”出现。最后,就连苏联阵营内部,也涌现出了不少“特立独行”的国家:阿尔巴尼亚同苏联交恶,并于年退出华约组织;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布拉格之春”改革,试图脱离苏联控制;罗马尼亚争取到了一定的自主权,同苏联保持距离。随着众多新兴力量的出现,世界格局将产生更多的变数,法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一个传统大国,自然会选择在这一时期施展拳脚。
总的来说,众多新情况的出现,使得世界局势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从而给予了法国更多的选择权。所以法国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推行了新的措施,以图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法国同北约保持距离之后,继而同广大亚非拉国家加深了联系。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在此之后同中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中非和西非,向来是法国的“后花园”,法国在这一地区拥有众多利益,因此,当乍得(中非小国)遭受利比亚的入侵时,法国非常慷慨的援助了乍得,帮助“只有丰田卡车的乍得军队”打败了利比亚侵略军。当然,法国也加大了对阿拉伯世界的军援力度,伊拉克、科威特等国都拥有不少法式装备,甚至当年的伊拉克还试图从法国购买核设施。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法国虽然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但是却没有完全脱离北约。在退出军事一体化体系之后,法国仍然是北约集团的“特殊成员”,被保留在北约的框架之内,从而为将来重返北约奠定了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