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教言智慧正能量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作者丨太桥旦曾堪布
第六要的根本颂:
恒学三总义。转欲自稳重。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舍弃有*食。莫学重义气。
莫发粗恶语。勿候险阻处。
莫刺要害处。犏载莫移牛。
不好强争先。断除诸邪命。
天莫沦为魔。为乐莫求苦。
第六要的根本颂一共有十六句,第一句是“恒学三总义”。
“三总义”是指《修心七要》的戒律总义。
《修心七要》的戒律是很有特色的,所有的戒律都包含在三总义之中。
第一个总义是“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
第二个是“修行不要癫狂”,
第三个是“修行不能片面”。
先来了解第一总义:不违背自己所承诺的戒律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把戒律比喻为大地:“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有了大地,人类和一切生命才得以生存;有了戒律,世间的人天果报和出世间的解脱才能够获得。
戒律包括三种: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金刚乘的持明戒。
一.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主要指小乘的戒律,梵文读作“乍得莫哈”,翻译为中文是“别解脱戒”。
梵文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词可以有几个含义。别解脱戒的一种含义是个别的意思,就是说:谁受持这个戒,谁获得解脱;谁没有受持这个戒,谁就无法解脱。并不是张先生受戒,李先生解脱,不是这样。张先生受持这个戒,张先生自己解脱,跟别人没关系。
别解脱戒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初次解脱的意思。如果我们已经解脱了,此生就没必要受这个戒。此生我们还在轮回,正说明过去世没有受这个戒,所以要种下解脱的种子,称为初次解脱。
别解脱戒有出家和在家之分,一般分为七种。最低的是受戒时间最短的八关斋戒,最高的是比丘戒。
居士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只受了不杀生戒,称为一戒居士;有些居士受了不杀生、不偷盗两条戒,就是两戒居士;如果受了五戒,就是圆满居士。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去受戒,佛陀从不会强迫大家。
出家的别解脱戒有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最高的比丘具足戒有两百五十三条,比丘尼戒就更多了。短期出家也可以受别解脱戒,比如说出家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都是允许的。
比丘分为五种:名想比丘、自称比丘、乞食比丘、具足比丘,最高的是破惑比丘,也就是烦恼已断的比丘。
这里要强调的是:虽然别解脱戒有在家、出家之分,但破惑比丘没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只要烦恼断了,就是最高级的比丘。所以,不要认为比丘都需要出家,在家人也应该树立信心,因为大家都可以做破惑比丘,只要烦恼断了,头发仍然可以留着,仍然可以穿西装打领带,也算是比丘,而且是最高级的比丘。
破惑比丘的含义很重要。有些人总是想出家,这当然值得随喜,但想要解脱不一定必须出家,而是必须断烦恼,这才是重点。烦恼没断,即使出家也不一定能解脱。
当然,也可以先做名想比丘、自称比丘等,不需要养家糊口,不需要在俗事上过多分心,破惑也许会容易一些。
二.菩萨戒
我们修学的菩萨戒是龙树菩萨的传承。
首先要发愿菩提心,然后是行菩提心,在佛菩萨面前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就领受了菩萨戒。
菩萨戒的分类有四种、十八种、四十六种等等,主要包含于一个戒之中,那就是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愿力。这是菩萨戒的根本。如果其他的菩萨戒都破了,但是内心没有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菩萨戒就等于没有失去。
很多人不明白菩萨戒的根本,以为在庄严的佛堂里,点很多灯、供很多供品,然后磕三个头、念三遍仪轨,这样就得到菩萨戒了,这是不一定的。
菩萨戒不取决于外表,而取决于内心。必须要有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的心愿。
三.持明戒
“持”就是持有,“明”就是指我们内心的本性是光明的,当我们能认识自心时,就能像主人一样自在地持有本心的光明,这就是“持明”。
持明戒也称为三昧耶戒。
一般来讲,金刚乘持明戒种类是最多的,细分有成万上亿的戒条。阿底峡尊者曾说过:他没有违背过别解脱戒,偶尔会违背菩萨戒,但是他常常会违背持明戒。连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都会违背持明戒,可想而知,持明戒有多么难以持守。
浓缩起来,持明戒有“十四根本堕”。只要这十四条没有违犯,持明戒就是清净的。
如果进一步浓缩,“对上师的信心坚固,及保持金刚师兄之间的和睦团结”,做到这两条,持明戒的根本就还存在。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