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2986.html如何认识十年前的“青云学子计划”教育实验?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特稿选题——它不只是一件事,没有那么标准的起承转合,可能最后也不是一个happyending。《人物》记者林松果采访了当年发起这个实验的教授、参加实验的学生、当时的班主任以及项目资方的工作人员,最终成稿《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这个故事里有教育理想,有现状,也有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策,有时代,还有一群少年的成长史。该文章获得了年1月优质原创深度内容奖·公益写作奖,评委杨轩评论:“‘贫困天才儿童’的教育实验究竟成败如何,这个十年故事本身并不那么容易渗透,但靠着足量的采访,或许还有反复的思考,作者把这过程中的坎坷动荡、理想和现实的复杂写得明白且动人。”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手记。撰文丨林松果来源丨人物(ID:renwumag)知道「青云计划」,其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去年冬天,我去深圳采访一个关于养老的选题,有位采访对象是公益界人士,现在在做养老项目,但早年间,他曾主持过深圳一所中学的教育改革。大概算是正式采访前的铺垫,我问到他教育改革的经历,他讲到自己的观点:好的教育,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然后随口举例,提到年汶川地震时,他在北川遇见中科院心理所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后来办了一个学校,选拔了北京农民工子弟中的超常儿童,给他们专门的教育,最后送他们出国留学。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现在应该已经停止运行。如果每个记者脑子里都有一盏选题探测灯的话,在那一刻,我的那盏灯,应该是亮了。乍一听,这件事似乎非常久远,且跟现在没有什么关系了。但它有我感兴趣的元素,比如一些理想主义,一些时代背景,我也想知道,打工子弟、超常儿童、出国留学,这三件看似很难共存的事情,是怎么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的。而且我在想,如果这件事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其实是不是反倒是适合报道了?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我们可以看看,他们今天长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教育实验的结果究竟如何。于是,当天结束采访后,我向这位采访对象确认了那位中科院教授的名字,他叫刘正奎。回北京后,我在编辑部报了这个选题。当时,关于青云计划,网上的报道非常少,青云计划有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