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湾在哪里?也许许多人不知道。但有这样的顺口溜“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北湾的虫子一把抓”、“三个蚊子一盘菜,十个蚊子咬死牛”,这就是*北湾的真实写照!
北湾位于*额尔齐斯河畔,与喀拉苏河、阿拉克别克河相交处。
它与南美的亚马逊河、非洲的乍得湖和坦葛尔喀湖并称全球四大“蚊子王国”。
每年的6-8月,蚊子漫天狂舞,遮天蔽日一般蔓延在北湾上空。
从眼睛到鼻子,从耳朵到嘴巴,蚊子无孔不入地钻进人们的身体。
在这里,蚊虫的密度高到吓人,每立方米的蚊虫达只。
随便一巴掌拍下来,就能拍死多只。
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有一群人,常年驻扎在这里,巡逻一天都不间断、一步也不能少……
官兵在巡逻前必须全副武装,长袖长裤,防蚊面罩,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露出来。
中国*人面对敌人,可以用枪、用炮、用炸弹将敌*夷为平地。
可是面对“吸血吃人”的蚊子,却几乎无可奈何。
焚烧牛粪和艾草是他们对抗蚊虫的武器之一。
艾草和牛粪燃烧的异味可想而知,被熏的不只有蚊子,还有边防官兵们自己。
每次外出巡逻,战士们先是提前焚烧牛粪和艾草。
再用驱虫剂从头到脚喷个遍,最后再戴上防蚊纱巾。
为了免于蚊虫叮咬,边防战士在夏天接近40度的高温下,把自己捂得紧紧的。
好不容易躲过了蚊虫,他们又要面临脱水、中暑的危险。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边防战士才能勉强度过最难捱的三个月。
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倒蚊子。
你没有听错,是倒蚊子。
*北湾高峰期的灭蚊量,多到可以装满二十多个*用脸盆。
训练、生活、执勤,都需要采用“特殊方式”“点着牛粪打篮球”,“烧着茅草上厕所”是北湾边防连战士流传的顺口溜,也是驻地独特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与蚊共舞”的日子,蚊子也把官兵们个个,练成了“飞毛腿”,因为跑得越慢,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就越多,连队的5公里考核成绩,一直都是全团中的第一名。
更可怕的是,北湾的蚊子不仅数量多,而且身带剧*。
被叮咬的边防兵,长包、流脓都是常事,医院,落下终身伤残。
每一个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兵,脱下衣服无一不是伤痕累累。
问他们苦吗?
他们说:
“这些印记,是他们的荣誉勋章。”
备受摧残的,不仅是边防战士,还有*犬和马匹。
在“中哈39号界碑”处,一只巡逻*犬被密密麻麻的蚊子包围。
它因不堪蚊虫叮咬跳进水里,不敢上岸。
而*北湾,一共有7条*犬,就是被这么活活咬死的。
同样深受其害的,是巡逻骑行的马匹。
一旦马匹受不了叮咬的疼痛,就会撩挑子不干。
这对马背上的边防战士来说,是致命的灾难。
若是马突然侧身卧倒,边防战士的脚往往来不及抽出,就被直接被压折。
这还算幸运,如果马肆意狂奔,根本不管背上的人死活。
脚钩在马镫上,拖着人一路狂奔,边跑还边用后脚蹬踏,不出米,人就基本废了。
看到这里,就有人问了:*北湾蚊子这么严重,就没有办法彻底消灭吗?
从目前来看,真的没有任何办法。
北湾地区沼泽湿地多,大量的死水是导致蚊虫泛滥的主要原因。
所以,任何消蚊手段,都只能消一时,想彻底消灭蚊子,几乎不可能。
但这几年,官兵们的工作训练生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特殊的戎装也从披雨衣,到最新配发的第七代防蚊服。
第七代防蚊服是在前六代的基础上,重点在透气性和驱蚊性上作了提升,采用双层网状结构,质量轻,总重不到1千克,配套下发有护膝、护肘、手套等物件,增加了对关键部位的防护。
历代防蚊服。徐明远摄
从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58年。
一代代戍边*人,就这么与蚊虫对抗。
驻扎在北湾边防连,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凡胎肉体,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履行着戍边守防的神圣使命。
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在中国西北边境线,竖起了一道安全屏障。
守护着身后亿万中国家庭的幸福与安定。
向他们致敬!
—《END》—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