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
本文系《读者·校园版》投稿作品,创作于年2月14日午后,正式刊出后有部分改动,这里分享大一寒假的吐槽原稿,全文约字。
一、我是怎么来到现在的大学学院的?
还记得从上高一起,学校每期开学就会发给我们一张纸写目标大学目标专业,想要以此激励我们明确目标,努力学习。然而那时候的我并不了解大学的具体情况,总觉得离上大学还远着呢,还是先把成绩提高再说。于是每每敷衍完成任务,为着初中时酷爱的三毛,我写上台湾大学;又因为看了《苏菲的世界》和几本周国平的散文,院系便写哲学系。其实我仅仅是知道台湾大学这个名字罢了,对于专业更是所知寥寥,胡乱填了交上去,班主任老师看了只笑笑不说话。后来的几个学期,我又涂涂改改把目标院系改成过中文系。
高二分科时,我选了理科。而且我当时想着以后要研究文科。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的兴趣在文科方面,但我不喜欢高中的*治教条式的文科课本。文科的东西我可以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来学习,我不愿让高中沉闷的课堂磨灭我的兴趣。我想得很简单,读高中培养一些理科思维,以后向文科方向发展,全面综合嘛。
一年后高考,填志愿,发现现实比我的想象复杂得多。此前我不过埋头于题海,尽力刷高分数,觉得越高越好,并没有分出心思去详细了解各个大学。所以关于大学的一切,都是在填志愿那两天通过百度、亲戚朋友分享等等途径知道的。台湾大学不在湖南招生,专业选择分文理方向,不是我想学什么就能填报什么。本以为曾经的想法不过是幼稚的一厢情愿罢了,直到我看到——在我能报上的几所大学中,有一所奇特的大学人文学院居然招收理科生!
但我的心情很矛盾。潜心苦读十几载,父母老师等都为我付出了不少心血,我当然也希望我的努力不能白费,填报一个值得的专业。管理、会计类等等热门专业是身边长辈希望我填报的,为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我也不排斥这些专业,那年我们可以填十所大学,60个专业,当时我填的专业大多数是父亲认为实用的。看到人文科学实验班,看到下面的解释里有中文系,我心里动摇了。一边是“不要浪费了一个好分数”的告诫,另一边是曾经的梦想,我不知该何去何从。
最终我把厦门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填成了我的第一专业,同时安慰我父母说,这个专业在湖南只招收一个理科生,还不一定录得上呢!结果真的录取了,我的心情和周围人一样微妙。就这样,我来到了这所中国最美大学的人文学院,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二、在厦大读文科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高三时我就知道,中国的大学严进宽出,不同于美国的宽进严出。大学并不意味着彻底放松,越是顶尖的大学竞争越激烈,学生承受的压力可能更重。
但我的确对大学有过美好的期待,比如大学鼓励独立思考,没有标准答案,我就再也不用死记硬背啦,又比如大学学习的形式多样,可以自己选课,上课肯定丰富有趣,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枯燥地刷题应试了,也没有老师监督着自习,布置大量练习啦……
事实是,就我所读的文科专业而言,虽然号称没有标准答案,但是答错了方向肯定是不能得分的,再者,必修课的考试是闭卷的,论述题又问得专业有深度,如果你不事先准备一些材料并且记住(管你死记硬背还是活记软背),你就根本答不出来啊!最可气的是不知老师考什么,押题方向偏了还白费功夫背了一堆资料。我现在还记得大一上中国史导论的一道期末试题,考场上把我卡住了:试论述刘邦灭楚和秦并六国的异同。25分。真的挺考验我一个曾经的理科生面对文科题目时瞎掰的能力,人类学考现代综合进化论我还能掰点高中生物,大谈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史导论的考题揭晓在我眼前的时候,我差点没有忍住想在答题纸上写两个字:呵呵。
还有关于学习形式,不要简单地认为不再“一考定终生”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出勤、平时作业、小测、论文、期末考试、实践报告等等都在最终成绩中占了百分比,这意味着要想得到高分必须更费劲:每一项都要全力以赴得高分。设想你花了一天一夜复习哲学课的相关概念,为可能考到的论题准备论据,并用2个小时参加了该课程的期末考试(闭卷),得了92分(满分),而该成绩在你的最终成绩中只占比20%,呜呼哀哉!就更别提花了一个学期完成的英语课题研究,包括设计问卷,回收数据,写英文报告,做ppt展示等,而成绩也只占20%了——就是为了这20%的分数,你要比高中多付出不止一倍的心血啊!所以最终你的每门课程都得到了一个数字分数,这简单的数字承载着你一学期以来为该门课程完成的种种任务,真真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压心头!
最可吐槽的要数我这专业:人文科学试验班。你可能对此一脸懵,这是个什么专业?关于大类招生,我也是在填志愿那两天才知道的,说是鉴于大多数考生对专业了解有限,采取了一种先分大类,把相关系的通识都学一些,帮助学生在对大学专业有一定了解后再选择专业的招生方式。不同大学的大类班上课内容大不相同,就人文科学试验班而言,厦大开设的是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人类学系四大系的必修课。来之前我可高兴地想着可以大开眼界多学知识,不局限于一门专业更可开扩思路。
然而,这才上了一学期课呢,考完最后一门人类学我身心俱疲,长吁一口气:四门专业课闭卷考试(而人家直接读某门专业的只需考一门专业的相关必修课,我心里那个不平衡啊),复习强度不是一般地大,考试周感觉脑袋要炸了。举个例子,3天背完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史,还要把那些又长又诡异的名称及其特点背熟,那段时间QQ空间和朋友圈都被猴子刷屏,考试前一天其中一条如下:
大家好!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下纲-灵长目-人形亚目-狭鼻猴亚目-人总科-人科-人族-人属-智人种-智人亚种。我的祖先有地猿始祖种始祖亚种,肯尼亚人扁脸种,原初人图根种,撒海尔人乍得种,还有南方古猿湖畔种阿法种羚羊河种非洲种埃塞俄比亚种惊奇种鲍氏种粗壮种,我会制造使用工具和直立行走,这么棒棒的我明天人类学考试一定会过,如果不过,我就用Oldowan砾石器敲开自己0ml左右的脑壳死给你们看哦。
该同学还配了某一猿猴的凝神表情图,瞬间被疯狂转发。顺便一提,为什么大学考试周如此恐怖,压力甚至重于高考,最主要原因是大家平时没有学得扎实(临时必须抱个好佛脚啊),并不是说平时就放纵去玩了,像我平时上课时也有认真听,但是大学的事务不仅有学业,别的琐事杂碎烦人,占去了平时不少时间,而每周上课的内容只讲了一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还有一大部分需要自己课后花时间自学,再加上没有经常考试的紧迫感,所以应该在学期中自学+听课掌握的知识往往被我们拖到了考试周那短短几天完成(比如我的中国史导论笔记就是一周做完的,中国文学导论古代篇章也是考前自学自己分析完的),连续7天通宵对部分同学来说甚至是amust。
另一关键原因是厦大是一所没有补考,只有重修的大学(据我高中同学反映他们的高校也是如此):某门课若挂了,等一年再重修,不过关,再重修,修到你一次考过为止。由此可以想象考试周为了不挂科那种拼命刷夜学习的紧张状态,可不是夸张说法。
我曾以为,大学的我会静静地读书创作,编写着我的小说,重续小学六年级那会儿的小说梦;事实是,若想取得好成绩,根本无暇创作,四大系的老师提供的阅读材料永远读不完,各种论文一篇篇地赶,在deadline之前提交。
我曾以为,大学的我终于可以学我所爱,写我所想,畅所欲言了,没有老师会干涉我的时间分配;事实是,为了完成各门功课作业我忙得吐血,尤其是对一些我根本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发表意见,写个一两千、两三千字的论文的时候,于是我的时间自动划归给了图书馆。
我曾以为,大学的我不仅学会学习,还能学会化妆,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事实是,现在永远根植于过去之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现在的生活不过是过去生活的延续,没有前期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变,繁忙的学业反而让我渐渐疏于除学习外的一切事物,结果又像高中时那样邋里邋遢,不注意仪表了,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没有父母在我身后提供全套后勤保障。
三、大学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网上看到一句话: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当时感触颇深,是啊,大学里每个人的课表都不一样,不同的课不同的同学和老师,流动性很大,来来往往那么多人,相熟相知能有几?不像高中有一个班级团体那样有一种归属感,所以为什么要加社团、加入学生机构,不过是为认识一群来自不同学院的人,保持一份固定的朋友关系,心里有个温暖的归属。
很多时候我会感到孤独,迷茫,因为不再有老师手把手教你一步步怎么走,比如没人教我们如何写论文,老师就直接布置的论文作业;没人教我怎么做课题研究,老师直接要求成果展示。身边优秀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出类拔萃,自学的道路艰辛漫长,遥遥无期,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
大学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在这里我不仅见识到了高调标榜自己醉心于学习的全能型大佬X,也认识了不止一个会写诗的和我一样理转文的大佬同学(H,Z,T),其中H已经公开出版了一本书;我看到了比我更独来独往的人B,也接触到默默不语笔记超有逻辑的文科同学L。
在和我来到同一所大学的同学中不乏佼佼者,只要用心观察,就能从每一个人身上学到不少。
我上面分享的大学生活仅是个案,不能代表全体,因为我是理科转纯文科,基础比起文科同学稍弱,加上我对自己要求较高,不想在大学混日子,故一向怀谦虚之心请教身边的老师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我进步了很多。
比如最后一次人类学课,无意中看到同桌L整理得工工整整的笔记,那时我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笔记的吸引力战胜了我的羞涩,于是厚着脸皮询问可否拍照参考他的笔记,这可能是我大一上期做得最明智的事了!后来考试周我对照着L的笔记和老师的ppt再学中国史时,我无不心怀感激(因为好多同学放弃了史导论,在于老师的ppt95%以上是文言文/繁体/出土文献/竹简等),并第一次认识到同样是听课,厉害的文科同学L可以完全抓住老师的逻辑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做笔记,简直像编了本教科书一目了然。这门重修率最高的课,文科生都被撂倒不少(据他们反映和学习高中历史感觉完全不同),而我一个初中学过一点儿历史,高中会考前背过一点儿史实的理科生绩点上了3.7(4.0满绩)。
也许这个故事给我的两个启示就是:其一,主动向身边的人学习,不要错过向他们请教的机会;其二,事在人为,没有什么目标是自然而然达到的,不开动脑筋采取行动,就不可能有所收获。
以上重点说的是学习,也许有学长姐会告诫你,上了大学,学习依然是最重要的事。这句话,可对也可不对。说它对,是因为我们毕竟是来上学,吃了很多苦进入一所大学,我的忠告就一句:要让你度过大学的方式对得起你之前付出的努力。很多人存在一种误解,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或许不应该称作误解,因为的确可以很轻松:上课玩手机不会被抓,课外的时间去哪无人管,论文作业可以应付了事(如copy网上、找人代写等等),过了60分不挂就OK,……全看自己选择。
我的一位朋友曾懊悔地对我说,考试周那几天没有课了,一觉睡到下午1点,还是全宿舍起得最早的,那种感觉太颓废了,她再也不想经历。
但是除了学习,大学里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也很重要。比如人际交往、生活自理等等。我虽然重视学业,但并不想做个埋头苦读的书呆子。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于我而言已经过去了,我更需要在短短的大学四年里尽可能多地增加技能、增长见识,成长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
毕竟,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想求得幸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高考不是终点,大学也不是,早一点想清楚这点,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方向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